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10-03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1.平行性游戏

  平行性游戏:是指所有游戏者在游戏中同做一件事情,有相同的动作要求,角色是平行的,赢得游戏对于游戏双方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

  22.“规则神圣不可侵犯”

  “规则神圣不同侵权”:是儿童规则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具体表现为儿童开始注意到游戏的规则并模仿别人的规则行为。他们开始接受规则,认为这些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23.益智玩具

  益智玩具:是旨在启迪幼儿智慧,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某种概念或技能,具有一定游戏因素的操作性学习材料。

  24.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计划,利用游戏的形式和因素所编制和组织的具有一定游戏性的教学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5.简述游戏在儿童身体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促进儿童身体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

  (2)游戏促进儿童基本动作的协调发展。

  (3)游戏促进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26.创设幼儿园环境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游戏环境符合安全要求。

  (2)游戏环境具有可参与性。

  (3)游戏环境的空间密度适宜。

  (4)游戏环境的投放材料丰富、多样。

  27.如何观察和评价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

  目前没有标准化的建构游戏评价工具,只有观察性评价。

  (1)儿童建构游戏评价的指标:①建构行为,主要有非建构行为,堆叠、平铺、围拢,简单架空,简单组合,复杂架空,复杂组合六部分;②表征行为,主要有无表征的操作阶段、简单表征阶段、复杂表征阶段三部分。

  (2)观察性评价:成人根据一些问题对儿童的建构游戏进行观察,问题的设置如:“儿童用积木做了什么?是如何用语言描述的?搭建中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同伴互动?”并在观中进行记录,记录方法有轶事记录法、检核表法。

  28.教学游戏的结构是什么?

  游戏任务、游戏信号物、游戏行为、游戏规则。四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9.分析不同年龄的婴幼儿在玩物游戏中的具体表现。

  (1)2岁以后,幼儿偶尔将物体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形状。随着偶然次数增多,这种无意识的建构逐渐转变为目的性较强的建构性活动。

  (2)2~3岁,幼儿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提高,可进行搭建积木、玩拼图、插乐高等游戏。

  (3)3岁幼儿没有明确的建构目的,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操作、摆弄、组合玩具和物品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逐渐增强。

  (4)4~5岁幼儿能够选择恰当的物品和材料,搭建形象逼真的物体,分工合作意识增强,并表现出创造性,结构性游戏开始具有社会性特点。

  30.怎样指导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活动?试举例分析。

  (1)提供时间、空间和机会,允许并鼓励幼儿自由开展游戏。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表现的主题新颖、有创意,他们在游戏中的自主性明显增强,能够有计划地开展游戏。因此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允许他们自由开展游戏。

  (2)大班幼儿对想象与创造空间的要求更高,自主游戏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此时需要老师提供丰富的、可改变、可转换的低结构材料。

  (3)大班幼儿角色转换和轮流意识增强,游戏目的性、计划性提高,需要教师丰富扩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游戏主题、内容、情节的丰富。

  (举例展开论述)

  31.举例分析如何指导益智玩具的操作。

  (1)研究玩具和幼儿。深入分析玩具的结构与特征,从发展目标和教育目标出发来选择、调整、改进、使用玩具。认真观察、分析幼儿操作使用玩具的行为,为调整玩具、指导幼儿提供重要依据。

  (2)帮助幼儿理解玩具中的任务和玩法。在幼儿无法正确理解时,通过提问、演示、讲解、平行游戏、合作游戏等方式向幼儿展示说明玩具中所蕴含的任务和玩法。

  (3)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探索。一方面,自主探索可以促进幼儿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自主探索有助于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4)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总结规律,从而引导幼儿进行反思和概括,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促使其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发展。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