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学考试《实验心理学》专项习题及答案:分析题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03

  11、假设有两家公司(1和2)提供了两份工作,初始工资相同,在公司1工作第一年工资增长20%的机会是50%,在公司2工作一年工资增长10%的机会是90%,你会选择哪一家?请问:如果按照期望效用理论,你会选择哪一家?两种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期望效用理论认为:决策者一般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项备择方案。期望效用值可以用备择方案的结果发生概率与该备择方案的效用值之间的函数来表示。假设在当前状态下,采用的决策方案为Aj,产生的可能结果为Sj,每一结果的效用值是U(Sj),概率为Pj,则该决策的期望效用值为E(Aj)= PjU(Sj),期望效用值最大的方案即为当前的最佳决策。那么,根据期望效用值理论,第一种决策方案产生的可能结果为工资增长20%,其可能发生的概率为50%,所以计算其期望效用值为0.2×0.5=0.1,而第二种决策方案产生的可能结果为工资增长10%,其可能发生的概率是90%,所以计算其期望效用值为0.10×0.90=0.09。第一种方案的期望效用值大于第二种,所以应选择第一种决策方案。

  但是,你可能会选择第二种,甚至在已经计算出上述两种期望效应值之后,你仍会选择第二种,这说明人们在决策时并不像期望效用理论所预期的那样,是完全理性的,而只是有限理性的。

  12、由于遇到市场变化的威胁,某公司的领导人必须要采取一些行动,但却遇到了一个两难选择:

  方案1:执行该方案可以保存一个工厂,保留2000名雇员.

  方案2:执行该方案有1/3的概率可以保留全部的3个工厂和6000名雇员,但是2/3的概率是全部工厂倒闭,全部的6000名雇员全部失业。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领导,会选择哪个方案?是否与卡内曼的回避损失原则一致?为什么?

  答:按照期望效用理论,方案1可以100%保存2000名员工,所以其保存工人的期望效用值2000个工人,损失工人的期望效应值是4000个工人。对于方案2来说,其有1/3的机会保存6000工人,其保存工人的期望效应值2000个工人,而它也有可能有2/3的机会损失6000工人,所以其损失工人的期望效应值是4000个工人。按照期望效用理论,应该很难在这两个方案间做出选择。但是一般人们都会选择方案1,这样的决策体现了有限理性,符合回避损失的原则。根据回避

  损失,人们在作决策的时候倾向于回避损失,方案2提到了可能带来的损失,而根据回避损失的原则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人们会倾向回避这一方案,而且这一方案显得损失要比方案1大,因此人们也会倾向于选择方案1。所以人们在做出决策是还是会依靠非理性因素的。

  13、“电脑总有一天会取代人脑”,你对此观点如何评价?

  答: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即要求电脑和人脑在两方面做到匹配:(1)硬件匹配,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的思维具有同样的硬件基础,人脑和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一样,都是“全或无”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的,神经冲动的发放要么就是产生动作电位,要么就是不产生动作电位,决不可能产生一半强度的动作电位,而计算机电流的状态也只有“通”和“不通”两种;(2)软件匹配,人的思维程序和计算机模拟思维程序一样,人的思维具有规则性,可以转换成某种计算机语言,比如:循环、条件和顺序结果的综合,而计算机程序也正是具有高逻辑性的计算机语言的堆砌。只有符合硬件匹配和软件匹配两个要求,计算机思维模拟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电脑才能真正代替人脑。而事实上,人的思维过程在很多方面具有随机性,有时并不是按照某一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思维过程有时无法进行软件拟合。电脑无法真正取代人脑,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塞尔(1980)中文房间假想实验显示虽然电脑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种思维,解决各种问题,但是实质上则只是根据一套事先设定好的原则进行类似条件反射似的反应,他们反应的标准是当前刺激与预先存储的某个刺激的匹配程度,而不是真正根据语义或是某一思维策略进行反应。计算机程序中,唯一遵循的原则是计算机语言的合法性,而不是更高级的意义标准,计算机根本不懂问题所描述的内涵。而真正的人类思维过程是智慧的凝聚,反应标准应是高级的意义成分,或是有目的的思维策略,思维的基础是对整个问题内涵与外延的整体把握。计算机思维模拟的反应标准和人思维的反应标准大相径庭。从这层意义上说,计算机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使得电脑无法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无法重复人类的思维过程。

  (2)加工方式上的局限性:通常,计算机程序具有线性结构,往往要求执行完一条命令之后,再执行下一条命令,同时执行两条命令则会发生错误。这种对

  信息的线性处理方式和人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太一致。虽然信息加工的观点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信息加工是系列的或是串行的,但仍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线性加工提出了质疑。艾森克(1984)指出:如里坚持线性加工,那么只能有刺激驱动的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而不会有概念驱动的加工,即受到过去经验与知识影响的、自上而下的加工。但实际上,人类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受着经验的影响,比如:上述的启发式策略就是根据经验来确定问题解决方向的实例。并且,现在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既包含概念驱动的过程,也包含经验驱动的过程,这两种加工可能是同时进行的或部分重叠的,比如:在解方程式时,我们既需要根据各步所得的数据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也需要以往的经验来指导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两种加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这就意味着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平行加工似乎更多。用线性加工的计算机程序去模拟并行加工的人类思维过程,一定会存在问题。因为,并行加工往往具有模糊性,同一时刻,思维的结果到底是上行(刺激驱动)还是下行(概念驱动)加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计算机的线性加工则必须要排除这些模糊性,因为某一结果一定是由某一条件产生的,执行这条语句后,必定会执行下一条语句。计算机的加工方式限制了人类思维模拟的精度。

  (3)调节系统的缺失:诺曼(1981)认为将人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存在根本性的问题:计算机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人则有更多的东西,人是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物适应功能,能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本身的机能,人还是社会生物,始终和他人、社会发生着互动,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诺曼区分了人的三个系统,一个为认知系统,他们认为有生命的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有着共同的结构,这部分可称为纯粹认知系统或认知系统,但有生命系统(比如:人)和人工系统(比如:计算机)不同的是,有生命系统需要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的机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通过调节系统来完成的。调节系统是一种内稳态系统,它与认知系统互相作用,以作出对环境的解释和维持内稳态的行动。所以,有生命系统具有目的、愿望和动机,能选择有趣的任务以及与目的相关的作业。正因为缺失了调节系统,计算机思维模拟程序往往不能应付多种情景或在多种情景中进行选择。

  14、在大型的演讲之前,支持人通常总要对演讲者进行一番介绍,试解释这种介

  绍的作用。

  答:演讲,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一个说服过程。说服,即通过给予一定诉求,引导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趋向于劝说者预定方向的活动。霍夫兰德把说服看作信息交流的过程,并提出了一个标准的说服模型。该模型着重分析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因素——沟通者、沟通本身、接受者及沟通情境。沟通者的专业性、权威性、可靠性、吸引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阿伦森等人(1963年)进行过一个实验,他们列举了由不同的现代诗人撰写的几首诗,向被试征求意见。这些被试对其中的一首诗做出了否定性的评价之后,他们告诉这些被试说,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相当好。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被试说,作出这一评价的是著名的诗人艾利奥特;而对另一些被试说,作出这一判断的是南方州立师范学院的学生斯特恩。然后让所有的被试重新评价这首诗。不出所料,听到艾利奥特意见的被试中有更多的人改变了对这首诗的评价。这个实验表明,威信高的传播者比起威信低的人来说,能够更有效地改变信息接收者的态度。在大型的演讲之前,对演讲者进行一番介绍,其实也是异曲同工的,即竖立演讲者在听着心目中的权威,这样一来,被试的态度更易于向演讲者方向转变,演讲效果才会更好。

  15、如今的高架道路通常都有速度限制,这一速度限制和驾驶员的心理负荷息息相关,将高架道路的速限设置为多少才是比较合适的呢?请对此作出解释,并设计一个实验加以验证。

  答:现在的车辆性能越来越好,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的有很多,但是在现在城市拥挤的交通道路情况下,高速行驶,一旦意外,将是十分恶性的事故,所以当前高架的速限一般为每小时80公里。高架的速限要求驾驶员时时注意速限问题,将速度控制在每小时80公里以内,这样一来,对驾驶操作的心理负荷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设定高架限速时也必须考虑驾驶员心理负荷的因素,以设置最优化的高架速限。为了考察限速水平和心理负荷之间的关系,设计最适宜的限速,可以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的自变量为速限,有三个水平——每小时60公里,每小时80公里和每小时100公里。实验采用次要任务法,在驾驶模拟器里进行,实验被试是持有卡车营业执照的司机,将他们随机分入三组(60公里组、80公里组和100公里组)。实验中,司机们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同车道状况和交通密度情况下安全驾驶,但必

  须将速度控制在所要求的速限之内。次要任务为瞬时记忆任务,任务要求司机不停地地对听觉呈现的5位数字做立即复述。复述的准确性则可以作为衡量驾驶任务心理负荷程度的指标。统计和整理实验结果,考察哪一组被试的心理负荷程度最低,心理负荷程度最低一组的速度限制则可以作为高架设定速限的参考。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