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医理论知识针灸精选知识:足阳明胃经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8-29
中11、犊鼻(Dúbí,ST35)(又名:外膝眼)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取法]“膝外下陷是犊鼻”
[功能] 祛风湿,利关节。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操作]向后内方斜刺0。5-1寸。针刺此穴可进入膝关节滑囊。故《素问•刺奇病论》:“刺膝髌,出液为跛。” 从西医角度看,坚决反对刺入关节腔,因关节腔滑囊液流出易造成关节粘连。严格消毒。禁直接灸。一般不用穴位注射,以免进入关节腔。
12、足三里(Zúsānlǐ,ST36)(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取法]“膝下三寸三里迎”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旁1寸处。
[主治]①一切消化系统疾病主穴: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双向调节作用 “肚腹三里留”。
②下肢痹痛,水肿,脚气;
③心神疾病:心痛,心悸,癫狂;“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别名“鬼邪”;
④治疗一切虚弱证:乏力,气短,脱证,强壮保健要穴;
⑤预防保健:“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孙真人)
⑥其他:降血压;高脂血症;促进胃溃疡修复,提高白细胞吞噬指数,用于肿瘤辅助治疗。
[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操作]直刺1-2寸,稍偏向胫骨方向,针刺得气时,感到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背放射。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3、上巨虚(Shàngjùxū,ST37)(大肠下合穴)
[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取法]“膝下六寸上巨虚”
[功能]通降肠腑,理气和胃
[主治]
①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脱肛、肠痈,痢疾等胃肠病;
②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2寸。
14、下巨虚(Xiàjùxū,ST39)(小肠下合穴)
[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 。
[取法]“膝下九寸下巨虚”
[功能]调理胃肠,通络散结
[主治]
①小腹痛,泄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局部);
③乳痈(a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泌别清浊。b足阳明经脉循乳房,故取下巨虚通络,散结治疗乳痈)。
[操作]直刺1-1。5寸。
15、条口(Tiáokǒu,ST38)(别名:肩凝)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
[取法]“膝下八寸条口寻”
[主治]
①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转筋
②远治作用:脘腹疼痛
③特殊:肩臂痛、肩周炎
[操作]巨刺法:条口透承山,行运动针法。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每隔5~10min行针或功能锻炼一次,每次约1min。
16、丰隆(Fēnglóng,ST40)(胃经络穴)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中指)处。
[取法]“条外一指是丰隆”
[功能]健脾和胃,祛痰利湿
[主治]化痰要穴,凡痰湿引起的诸证,丰隆均可主治。<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寻”
①头痛,眩晕;
②癫狂痫、梅核气;
③痰多咳嗽等痰饮病证;
④下肢痿痹;
⑤腹胀、便秘;
⑥减肥(肥人多痰湿,西医:可促进脂肪代谢,消脂祛痰)
17、内庭(Nèitíng,ST44)(胃经荥穴)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法] “次中指缝寻内庭”
[功能]健脾和胃,祛痰利湿
[主治] “荥主身热”“清泻胃火”、“清阳明热”
①头面五官热性病:如目赤痛,齿痛,鼻衄及咽喉肿痛;
②肠胃病:如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③局部病症如足背肿痛等;
④热病。
[操作] 直刺0。5-0。8寸,临床多略向上斜刺,针感逐渐上行,疗效好。
18、厉兑(Lìduì,ST45)(胃经井穴)
[定位]足第2趾外侧指甲角旁0。1寸。
[取法] “厉兑次指外甲角”
[功能]清化湿热,调胃安神。
[主治] 清热、泻实、开窍
①头面五官热性病:如目赤痛,齿痛,鼻衄及咽喉肿痛;
②热病;
③多梦,梦魇,癫狂等;《百症赋》“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
④局部病症如甲沟炎等。
[操作] 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