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导航

取消中考推行素质教育到底靠不靠谱

来源 :网络 2016-03-07

  导语:

  据浙江在线3月1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提出了一条建议:“建议将现行的9年义务教育制度延长为12年义务教育,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推行高中阶段(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全免费教育。”此建议一出,立即引来部分网友叫好,不少人认为他一语见地,是在为人民办实事。不过,只要结合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阎海军的《崖边报告》,便可以轻易推论出这条建议不可行,因为它完全忽视了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

  何水法只描述了中学教育的部分现实

  何水法认为,中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但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就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不少学校为了提升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比例,压缩教学进度,挤占“副科”教学时间,长此以往,不利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由于升学的压迫,孩子们被迫不停做题和重复考试,业余时间几乎被习题占满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提升自己的其他素质。何水法的这一描述,确实是中国教育面临的现实境况,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孩子们都在日复一日的经历这样的生活。

  但何水法描述的却不是全部现实。在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包括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由于自然村减少和人口外流,不少学校被合并,学校合并后学生增多了,但老师并没有相应增加,在“主科”老师尚且不足的情况下,“副科”老师更无从谈起。

  2015年两会时,全国政协委员马蔚华曾提出《关于解决农村教育中师资力量短缺问题的提案》,这份提案列举了这样的数据:某年湖北蓟春县全县的教师流失量达到800多名,有的农村学校只有一名教师留守;苏北某县近年来流失教师295名;甚至作为省重点的徐州某镇中学,教师流失比例也超过了13%。这些流失的教师中,76.4%为骨干教师,95.2%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农村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在这样大规模师资流失的背景下,农村推行正常的教育尚且存在困难,更遑论推行素质教育了。

  诚然,不少农村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城镇求学,但这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孩子要么过于幼小缺乏自控能力,要么家长厌烦天天接送,干脆不送了。即便如此,这些城镇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十分堪忧,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一书中,借用乡村老教师万明哥之口说:“我都打听过了,教学质量差得要不得,成绩都是瞎编的,到考试的时候,老师把题写到黑板上讲一遍,学生还不会做。”

  忽略教育中存在的这种现实境况,直接谈素质教育,实际上过于苛求广大的乡村地区和落后地区了。

  素质教育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爱上学习

  观察中国的教育现实,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忽略掉中国最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在这些地方,比素质教育更急迫的问题,是学生的大面积流失和无心求学。

  同样是在《中国在梁庄》一书中,梁鸿描述了故乡学生的现实情境:由于国家大学制度改革,上大学不包分配,还需要缴纳大量学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求学欲望大大降低,“原来小孩不去上学,家长都是拿着棍子满村打,现在孩子不去上学也不用棍子打了。”初中以后的辍学率非常高,学生百分之百不想上学,也学不进去,比起学习,网络游戏更加有趣。

  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经济上带来了直接的示范效应,导致农村孩子更加无心向学。阎海军在《崖边报告》一书中,描写了崖边村的现实:大多数农村孩子,初中毕业或者失学后会选择打工,不少人为了加强自身竞争力,会选择读中职,但由于中国的产业转型,现在读中职也没有什么出路了,于是中职学校开始招不到人了,“很多职业学校反映,从2001年开始,他们的招生人数开始有所上升,2007年到2008年基本稳定。但从2009年开始,招生人数开始出现了萎缩。”

  既然读与不读书最后都是要打工的,那么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花钱读几年“没用”的书,不如早几年出来打工,这样还可以挣点钱补贴家用,为家庭“脱贫致富”做贡献。梁鸿总结说:“在经济观念、金钱意识的冲击下,在孩子缺失家长教育的情况下,孩子根本不愿意上学,就等着早早退学,然后出去打工。至于怎么打工,能打什么样的工,好像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梁鸿的这一结论,也在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得到印证:主人公夫妇在广东务工,一心期盼女儿张琴好好读书,然而女儿违背了他们意愿,偷偷跑到广东打工,成为新一代的打工妹,打工地点也从服装厂变成了夜店。张琴之所以跑到城市打工,就在于她认为打工能挣到钱,比在学校读书有意思。

  所以,光提素质教育,并不能让农村的孩子爱上学习,更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就近入学更无法抹平城乡之间的差距

  何水法还建议普通高中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以此逐步缩小小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但实际上,何水法的这一建议,也没有实行的基础,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述,农村和三四线城市,正面临着师资力量大量外流的困境,农村和一些县城的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面临着无人教书的局面,这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结果导致大量梁鸿描述的“蒙人”式教育出现。

  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必将导致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孩子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以笔者对家乡重庆的了解,只要农村(县城)的孩子中考考得好,就有可能被主城区的学校“挖走”,主城区的优质学校会为他们免除或适当减轻学费,甚至提供住宿费、生活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习优秀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如果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那么这些优秀学生将不得不留在农村学校或城镇中学,而这些学校正面临着师资流失的困境,他们将很难得到优质教育,三年高中后,他们将失去与主城区学生竞争的能力。假如依照何水法的建议,实行就近入学的办法,则是对落后地区学生受教育权的变相剥夺,现在还能靠死命读书获得一点上升的机会,以后很可能连这条路径都被堵死了(读了高中也考不上大学,那何必读高中?)。

  导致城乡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但通常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剪刀差的存在,才是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关键原因,教育上的差距,只是城乡差距的一种体现,而不是原因,如果认为通过改变教育,就能改变城乡差距,那便是缘木求鱼。

  事实上,只有通过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有可能为教育提供经济基础,才能重新引导孩子们走进课堂。如果现在就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那么落后地区的孩子,连最后一条上升的途径都将被剥夺——他们的父母显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让他们能在素质教育上和发达地区的父母比拼。

  结语:

  中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绝大多数人还生活在农村和落后地区,抛开他们的现实处境,直接按照一线城市的标准制定教育政策,只会将他们推向更加落后和贫穷的边缘,对改变他们的命运于事无补。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