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导航

2017年四川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对象与特征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1-24

  说明对象与特征

  (一)(2016·包头)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筷子春秋

  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⑦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

  ①“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②对“筷子”这一餐具诞生的推测。③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④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解析】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筷子”,前三段介绍了“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第④⑤段介绍了对“筷子”起源的推测,熟食烫手,就用树枝;第⑥段介绍了筷子使用灵活,具有健身作用;第⑦段介绍了筷子的意义,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2.第④段画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①作比较。②通过“箸”和“匕”(或“匙”)作比较,来说明“箸”的使用更方便夹菜。

  3.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箸”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

  4.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

  ①使用方便灵活。②可以使就餐方式更文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的能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筷子,筷子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灵活,具有健身效果,使进餐更加文明。

  (二)(2016·江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由土与火淬①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②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颇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有删减)

  【注释】①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②遑(huánɡ)论:不必谈及。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六朝时期陶瓷上刻印或模印的文字”、“唐代瓷器的陶瓷书法”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2)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题款(书法)”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从“画”、“题诗”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3)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

  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文中将瓷板书画创作与纸上书画创作进行比较,说明了因材质、料性不同,创作者的技法也不同,突出了瓷板书画创作比纸上书画创作更有难度,更显功力。

  3.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对陶瓷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所了解;能根据瓷坯特点运用技巧;有一定学养。

  (三)(2016·宜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菊馔之流变

  贾祖璋

  ①我国以菊入馔(zhuàn,饭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4世纪,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②屈原之后,魏国人钟会有赋,称菊花是神仙之食。晋人傅玄,亦有赋称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主要是食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③我国的菊馔,最早是生嚼,所谓“无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后来,菊馔的烹制方法才逐渐丰富起来。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记有三种食菊的方法,即油煎、煮食和作羹。“春来叶苗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紫茎黄色菊英,以甘草汤少许焯过,候粟饭稍熟同煮,久食可明目延龄”。

  ④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亦记有菊花的油煎法和凉拌法。油煎法为:“甘菊花春夏旺苗,嫩头采来……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焯,其香美佳甚。”凉拌法为:“凡苗采来洗净,滚汤焯起,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更多风味。”《遵生八笺》中还介绍了菊花饼的制法:“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⑤我国食菊最有名气的地方,是广东中山市。该地历代有60年一度的“菊花会”,相传此俗源于南宋。“菊花会”的内容是赏菊和餐菊。据聂凤乔先生记中山市的“菊花会”盛况云:家家都要采清晨带露的清新菊花瓣,随采随用,以求其鲜。其餐菊名食,是菊花肉与菊花鱼。

  ⑥“菊花肉”的制法是:先将菊瓣加糖煮成糊状晒干成末,再用猪肉条入菊花末腌制三四天,再把腌后的肉入菊花糖浆内煮熟,最后每块肉外面再滚上新鲜带露的菊花瓣。“菊花鱼”的制法是:鱼肉制成丸,将菊瓣滚拌在鱼丸上,入滚汤汆。

  ⑦金色的秋天,既可欣赏多姿的菊花,又可品尝美味的菜馔,真可谓其乐无穷。

  (节选自《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

  1.阅读②③自然段,简要说说菊馔的药用价值有哪些?

  通神,清心,明目,延龄(长寿)。

  2.菊花饼的制法为:“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请问最后一道工序的“印饼”是什么意思?

  用固定的模具压制菊花饼的过程。

  3.请在下边卡片的横线处设计一个恰当的问题。

  问:我国有关以菊入馔的最早记载出自哪里?

  答:出自屈原的《离骚》。

  问:林洪的《山家清供》主要介绍了哪三种食菊的方法?

  答:油煎、煮食和作羹。

  问:文中介绍的菊馔名食有哪些?

  答:菊花饼,菊花肉,菊花鱼。

  问:本文的段落层次是什么结构?

  答:“分——总”结构。

  4.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向往赏菊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