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导航

山东省烟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1-20

  三、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①存焉,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晋赂虞君②以宝玉骏马,虞君甚喜。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而去,荀息③伐之,兵不血刃,抱宝牵马而去。故守不待渠④堑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拔⑤,得贤之与失贤也。

  (节选自《淮南子),略有增删)

  【注】①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臣。②虞君:虞国国君。③荀息:春秋时晋国相国。④渠:濠沟。⑤攻不待冲降而拔:攻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冲降,古时兵车。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食不甘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越疆而去 去国怀乡,忧馋畏讥

  C.故守不待渠堑而固 吾义固不杀人

  D.得贤之与失贤也 贤于材人远矣

  9.下面各句中的“以”与“晋赂虞君以宝玉酸马”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扶苏以数谏故 B.徐以杓酌油沥之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皆以美于徐公

  10.选文中划线句子会让你联想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

  。”两句。(2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

  12.文段中人物描写着墨不多,形象鲜明。请简要说说下面两个人物的特点。(2分)

  ⑴虞君:

  ⑵宫之奇:

  (二)现代文阅读I(8分)

  向匠人致敬

  ①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无论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而正是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是同一个方向。

  ②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他琢磨出了这样一个“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纸也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续练各种碑帖;直到1930年前后,才算是能稳准地运用悬腕。苦练了20年,沈尹默终成一代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看,似乎太差劲了。如果他们能够走点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其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

  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就像作家刘震云说起外祖母,虽然身高只有一米五六,但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头把镰”,速度特别快。她的诀窍,也是她的“笨功夫”,就是割麦子的时候腰弯下去后,就不再直起来,一直埋头收割。因为如果直起一次腰,就会直十次。你会割割停停,速度当然就慢了。原来“笨功夫”的背后蕴藏着能动的大智慧。

  ④是啊,“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积累,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否则,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那注定走投无路。

  ⑤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 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说到底,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

  其实,在各个领域,像这般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选手。他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我们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要不得,以工匠精神支撑企业家精神,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无疑是与下“笨功夫”、具“匠心”格格不入的。我们要把做“笨人”、具“匠心”与“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联系起来。这不仅是李总理对中国青年寄予的厚望,也折射出甘做“笨人”、善具“匠心”的真谛。

  13.文章开头从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写起,其作用是 。(2分)

  14.下面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说说理由。(4分)

  材料一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材料二 川航机长刘传健在机舱玻璃突然暴碎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克服高空失压和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成动让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级人员的生命,这一壮举被民航业界专家称为“奇迹”。

  材料三 当今娱乐圈出现了许多所谓的“网红”,他们靠精心设计和包装,网络海量传播,一夜成名,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又都销声匿迹了。

  15.下面各项与本文表达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三)现代文阅读Ⅱ(8分)

  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

  ①说起莲,古今中外赞美之辞怕不止万千,但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数周敦颐的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了。这句话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同时,也还提及了一种科学现象,那就是荷叶所具有的自清洁效应——由于这一效应最早正是发现于荷叶表面,因此也得名为“荷叶效应”。

  ②荷叶表面对水非常憎恶,在物理化学中,这一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正由于此,雨打浮萍,水滴会被弹开,散落四周,即使是极小的水珠,未被弹开的,也都是些圆滚滚的小球,不会趴下变扁,更不可能铺展开来化为水膜;也正由于此,荷叶表面既不染淤泥,又不易沾惹灰尘——浮尘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这种神奇的性质,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荷叶表面每一个上皮细胞都会长出一个乳突,这些乳突仅有几个微米大,比我们的头发丝还细。不仅如此,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些多级分形的微纳结构会吸附空气,当水珠滴在荷叶上面的时候,由于强大的表面张力,水会被这层气膜托起来而无法接触其本身。同时,形成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看,苹果、葡萄表面有层白蒙蒙的生物蜡,在清洗水果的时候常会感觉到打滑,这便是蜡质的“功劳”。蜡质本身就是疏水的,源自于其本身的组成——非极性有机分子与极性的水分子极性相异,故难以亲和。

  ④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它们叫水黾,也有人管它们叫水蚊子、水蜘蛛等等。“黾”是象形文字,古人用来指代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水黾这种六条腿的小虫子虽长得不像蛙类,但却也像蛙一样生活在水中,也像蛙一样一跳一跳的,甚至,比蛙更厉害。它们能漂浮在水面,能在水面上跳跃,乃至生活,就算是狂风暴雨也难奈它何,比起“水上漂”的轻功,这简直高出天际了。这么一种吃喝拉撒睡乃至繁殖都在水面进行的小虫子,也是玩超疏水的行家里手。它们腿上密集排列着微米级刚毛,刚毛表面是一道道周期排列的纳米沟壑,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便能轻易漂浮于水面。

  ⑤玫瑰花瓣表面也表现出了超疏水的特性,尽管玫瑰花表面对水也很厌恶,却又能粘上水珠,有种若即若离,有种藕断丝连。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高粘附的超疏水,也就像我们在情人节看到粘上露水的玫瑰花,无论是倒扣着,或是直立着,抑或是平躺着,表面的水总会粘在上面。当然了,粘着的大都是一个个小水球,倘若是荷叶的话,这些小球早就东奔西跑,不知所终了。这也和玫瑰花瓣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微米级小乳突,却不见了四散枝叉的纳米级纤毛,而是一个个小褶皱,这些由表面圆滑的褶皱堆叠起来的小乳突似乎在向水珠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友善。

  ⑥有正便有负,有疏也就有亲。与疏水、超疏水对应的,便有亲水和超亲水。顾名思义,这两种能力意味着材料表面对水是亲和的。紫花琉璃草、泥炭藓、天鹅绒竹芋和紫叶芦莉草这几种植物便具有超亲水的叶片,水滴落在其表面,会迅速铺展成一层薄薄的平整的水膜,甚至被吸进叶片中,就像海绵汲取水分一样。它们的叶片表面大多具有微米级的孔道或沟槽,海绵状的微纳结构造就了它们对水的强大亲和力,恨不得将水一分一毫都搓碎揉进自己的骨髓里。

  ⑦类似这些将水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还有千千万万,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它们根据各自生存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年间,进化出了这些有趣又神奇的本领,这些本领早已溶入它们血脉,显得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

  16.通读全文,文章主要说明了某些生物具有的 和 的原理。(2分)

  17.阅读第③段,概括荷叶具有“荷叶效应”的原因。(3分)

  18.有人说,将④⑤两段顺序调换,按先植物后动物的顺序说明,更有条理性。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四)现代文阅读Ⅲ(10分)

  坑

  余凯

  ⑴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那个坑,底部残留着碎石子和前夜下的雨水,坑像被一口撕咬下来似的,他的心隐隐作痛,不觉皱缩着眉头,直到对面的村口传来“突突”的马达声,他才跨上摩托车,逃一般的飞驰而去。

  ⑵“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指望你把花生种下,天天都这样。”妻扛着锄头从暮色里走了出来,一脸不高兴地问。

  ⑶他把摩托车上的电钻、工具包拿下,脸偏到一边去躲开妻的目光,自顾往家里走,丢下一句道:“不都到现在回,你以为打工想几点就几点?”

  ⑷“咦!你长脾气了!”妻在身后盯着他说,他的后背冷飕飕的。

  ⑸“酒也不喝了,变了你!”吃晚饭的时候,妻把一口饭塞到嘴里,怀疑地盯着桌上的一瓶啤酒,还是忍不住说。头顶上是一只晕黄的白炽灯,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 a 道:“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

  ⑹“肯定有问题!”妻断言道,像一个义正言辞的法官。

  ⑺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 b 道:“烦不烦?吃个饭也不安神,你到底想怎样?”

  ⑻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可是妻没有,客厅里传来碗筷碰触的拾掇声,他把自己隐匿在了卧室的黑影里,一动不动,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⑼昨晚,他帮一个住户安装好最后的一盏电灯后,天已经黑了。住户热情地邀他喝一杯,他也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往回赶。他的家在农村,距离城里有十多公里路,每天他都这样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城里和农村。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有坑的那条路时,他心里清楚,刻意避让着,但还是碾了进去,车轮一偏,自己就被摔了出去,也带倒了路旁的一个黑影,黑影倒在地上“哎哟!哎哟!”呻吟着,他魂都散了,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扶起车子,就一路急驶而去。

  ⑽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他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地眨动,秘密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

  ⑾第二天清早,他红肿着眼骑车出门了,在小店门口买了营养品,骑到了那个坑的路口,他没有再笔直往城里的方向骑,拐向了村口的路。一家小超市坐落在村路上,一个老太太正端着一碗稀饭坐在门前喝着,他径直走了进去,掏钱买了一包烟,问:“老板,前天这前面的省道上是不是发生了一起事故?”店主摇摇头说:“没听讲啊!”“前天晚上,八点多。”他提示道。店主就朝外叫道:“李婶,你听没听说前天晚上前面发生了一起事故?”

  ⑿李婶进来说:“什么?——哦!好像张木匠前天夜里被人撞了一下,那人跑了——”“张木匠人呢?严不严重?”他 C 问。“那我就不知道了,老头子昨天才被儿子接走了,好像到武汉儿子那去了——”

  ⒀他眼神垂到脚面上,半天抬起说:“你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是水电工,他要我昨天过来修电路的,拜托——”害怕他们怀疑,又补充。店主犹疑地还是瞄了他一眼,拿出手机,翻看着报了一组号码。

  ⒁他走了出来,面前是一大片广阔绿油油的田地,有暖风拂动,他拨通了张木匠的电话:“喂!您好!你是张木匠吗?”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你是谁?”

  ⒂“我是——”他试探地说。

  ⒃突然电话里就传出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是谁?爸,陌生号码,骗子,挂了!”

  ⒄电话就响起了一连串“嘟嘟”声,像是水煮沸,他被热水煎熬着,脸寡白着。他痛恨自己,鼓起勇气再拨通电话,一连串说:“我就是前天晚上撞了你的人——”

  ⒅“什么?没事,只是破了一点皮。”对方哈哈一笑。“嗯!”就像是一块石头掉进水里,他喃喃道。

  ⒆他买了水泥,骑着车带了黄沙,停在了坑旁,拌好,就填在了坑里,等坑被磨平,他才直起腰,撕裂的伤口也被填上, 。

  19.将下面短语填入文中a、b、c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涨红着脸 ②瓮声瓮气 ③梗着脖子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20.第①段划线句“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叮”字写出了主人公“他” 的心理。(2分)

  21.下面对小说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即描写主人公自责苦恼的情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第⑹段写妻子“像一个义正辞严的法官”,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威严和正义。

  C.第⒂段中的破折号可以看出“他”迟疑、犹豫的心理。

  D.题目“坑”一语双关,既指路上的坑,也指主人公起初逃避责任时人性上的“坑”。

  22.在文章最后一段空白处,补写景物描写的句子,使之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3分)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