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导航

2015贵州中考物理考前提分练习6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5-06-14

一、

D 方法规律: 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必要条件是:①电路两端有电压(或者有提供电压的电源),②电路要闭合(通路)。

B 方法规律:采用图析法 ,观察电表盘中有字母“V”,故是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3、15,故有两个量程:0~3 V、0~15 V,根据“5倍关系”指针的位置可知电压可能是1.7 V或8.5 V。故选B。

B 方法规律:采用图析法,观察电压表指针正向偏转可判断“水果电池”的A端是正极,A错误;水果电池的原理是利用水果内的物质与金属片发生化学反应提供电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因此C、D错误。故选B。

C 点拨: 各种电器的音量旋钮实质上都是一个变阻器,通过连入电路中的电阻的大小来改变电流的大小,从而实现对音量大小的控制。

D 点拨:称重表与电阻串联,所以称重表是一电流表,A说法错误;电路中的R1具有保护称重表的作用,B说法错误;当车辆越重时,滑片向下滑的距离越大,R的阻值越小,电路的电流越大,所以称重表的示数越大,C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

二、

横截面积;电阻 点拨: 四根导线并联在一起,等效成一根导线,相对于其中的任何一根导线,其横截面积变大了,导体的电阻减小。

电压;电流 方法规律:根据电流路径法和去表法画出两电阻并联时的等效电路图如 答图16-1所示,故甲是相当于断路的电压表;又因为电流从电阻R2流出后需要流回负极,因此乙是相当于导线的电流表。

增大 方法规 律:本题是采用了转化法,通过电流表示数变小来反映钨丝的电阻增大。

锰铜;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时锰铜的电阻大;A 方法规律:本题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不同金属电阻比较知:在长度和横截面积都一定时,锰铜的电阻最大,所以用来做电阻丝变阻效果最好。要使灯泡亮些,也就是使电路电流增大,所以要减小电路电阻,即导线夹向A端移动。

三、

(1)如答图16-2所示。

(2)2.6;应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在并联电路中进行多次实验;并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与各支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

方法规律:(1)灯L1、L2并联,要测量灯泡L1两端电压,电压表需与L1并联,因为干电池组电压为3 V,则选择0~3 V量程。

(2)由电表读数技巧可知:干电池组电压为3 V判断电压表选择0~3 V量程,对应的分度值为0.1 V;根据指针所指位置可读出电压值为2.6 V;利用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应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多测量几次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才能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加准确。

(1)电阻与电阻丝长度关系图象如答图16-3所示。

(2)②④⑤;⑤⑥(3)8

方法规律(1)先确定每组电阻大小与电阻丝长度 的对应点,然后用描点连线法,画出图象。(2)研究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根据控制变量法要保持材料、长度都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由数据知:需 要选择②④⑤进行实验;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的关系时,要保持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材料不同,由数据知:需要选择⑤⑥进行实验;(3)由数据知⑤⑦两组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电阻大小只与长度有关.因为⑤中电阻丝的长度为0.9m,电阻为2Ω,所以⑦中电阻丝的长度为3.6m时,电阻应为R= ×2 Ω=8 Ω。

(1) 减小 (2)①闭合开关,对其中一个电阻加热 ②若电流表示数增大,则该电阻为热敏电阻(或若电流表示数不变,则该电阻为定值电阻,另一个为热敏电阻)

(1)电路如答图16-4所示。

(2)2.6(3)不是;电池本身有内阻,分担一部分电压

点拨:(1)将L1和L2并联起来,再将电压表并接在L2两端,然后接在电源正极上即可。

(2)因为电源电压为3 V,所以电压表接的是0~3 V量程,其分度值为0.1 V,电压表的示数为2 V+0.6 V=2.6 V;

(3)因为电池内部有电阻,它和外部电阻是串联关系,起分压作用,相当于电源电压被外部电阻和电池内阻两者分担了,所以,并联的两个灯泡两端的电压会明显小于电源电压,电压减小并不是因为线路上的电阻引起的,因为线路的电阻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解: 方案一:按如答图16-5所示连接电路,再利用开关进行试触,若电压表指针正向偏转,说明与电压表正接线柱连接的铜棒是芭乐电池的正极;若电压表反向偏转,铝棒是电池的正极。

方案二:将芭乐电池的铝棒用导线和电流表的负接线柱连接,然后用与铜棒连接的导线跟电流表的正接线柱试触,如果电流表指针正向偏转,说明铜棒是电池的正极;若电流表反向偏转,铝棒是电池的正极。

方案三:按如答图16-6所示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若低压发光二极管发光,说明铜棒是电池的正极;若二极管不发光,铝棒是电池的正极。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设计方案只要科学、合理即可得分)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