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导航

2016年广东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题6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5-11-26

  (2015•福建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或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止( )

  (3)是商贾之人也( ) (4)递辞平原君而去(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翻译下面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 (2)栖息 (3)这 (4)离开

  【点拨:要结合语境释义。第(1)句中的“或”的意思是“有人”,不可释为“有的”;第(2)句中的“止”不要误解为“停止”;第(3)句中的“是”为指示代词;第(4)句中的“去”不要按现代汉语的意思解释。】

  2.B

  【点拨:A项中两个加点的“食”的意思分别为:吃;同“饲”,喂养;C项中两个加点的“患”的意思分别为:忧患;担心;D项中两个加点的“而”的意思分别为:表修饰的连词,着;表转折的连词,却。】

  3.(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点拨:第(1)句中的“相”是名词用作动词,“当宰相”;第(2)句中“以”译为“用”,“为”可译为“向”或“给”。】

  4.(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鵷鵮”( 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点拨:第(1)题可从【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对待名利的角度分析。第(2)题中的从二者的语言分析各自表明意趣的方法。】

  课文选文译文:

  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就摆酒宴款待他,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向鲁仲连祝福,鲁仲连笑着说:“天下之士所看重的,是替人排除忧患,解除危难,排解纷乱而不收取任何报酬,如果说收取报酬,那就和买卖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我鲁仲连不忍心做这样的事。”于是辞别平原君而离开赵国,终身不再露面。

  (2015•广东省)阅读《晋文公攻原》,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点拨:A项中两个加点的“期”都是“约定”的意思,B项中两个加点的“下”分别为:“攻克”和“下达”;C项中两个加点的“食”的意思分别为“粮草”和“餐”;D项中两个加点的“归”的意思分别为“投降,投靠”和“归宿”。】

  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点拨:语气词“也”后可断句,这句的意思是“如果不离开(“不去”),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可知“去”后应断开;“吾”是后一句的主语,可知“失信”后应断开。】

  3.示例(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示例(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示例(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点拨:无论是否赞成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都要说明理由。如:若赞成,可从“利”的方面阐述理由:利在讲信用,得人心;若不赞成,可从“弊”的方面阐述理由: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晋文公攻原》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