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导航

2016福建中考化学考前专项试题13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5-11-20

  11.(2分)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某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5,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2.(2分)核能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其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 B. 该原子属于氢元素

  C. 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 D.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判断.

  B、根据元素的定义和氢元素的原子序数判断.

  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判断.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计算.

  解答: 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核电荷数为1,所以错误.

  B、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氢原子的质子数均为1,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为氢元素,所以正确.

  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个质子,核外电子数为1,所以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即1+2=3,所以错误.

  故选B.

  点评: 核泄漏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关注,这会对中考有导向作用,对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性、电荷关系的考查将会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13.(2分)(2013•天津)现将10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 A完全反应后生成8g C和4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A. 1:1 B. 2:1 C. 4:1 D. 5:1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物质质量守恒.

  分析: 由题意可知,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和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进而求出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

  解答: 解: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2g,故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10g:2g=5:1.

  故选D.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运用化学中的基本思想:质量守恒思想.

  14.(2分)据报道,“毒淀粉”是在淀粉中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马来酸(C4H4O4).马来酸是无色晶体,能溶于水.下列关于马来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4H4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2

  B. 马来酸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1:1

  C. 马来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5%的马来酸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6%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马来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进行分析判断.

  D、5%的马来酸溶液中含有95%的水,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88.9%,则马来酸溶液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5%×88.9%=84.5%,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C4H4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4+16×4=116,故选项说法错误.

  B、马来酸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4:4:4=1:1:1,故选项说法正确.

  C、马来酸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4=48,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4=4,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4=64,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5%的马来酸溶液中含有95%的水,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88.9%,马来酸溶液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5%×88.9%=84.5%,马来酸中还含有氧元素,故5%的马来酸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2.76%,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分)(2014•临沂)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质量/g 16 4 x 24

  A.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 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 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 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

  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增加了16g﹣8g=8g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增加了24g﹣4g=20克,是生成物;乙是质量减少32g﹣4g=28g,为反应物,故可知丙质量仍为5g,质量不变,可能为做催化剂.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

  解答: 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增加了16g﹣8g=8g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增加了24g﹣4g=20克,是生成物;乙是质量减少32g﹣4g=28g,为反应物,故可知丙质量仍为5g,质量不变,可能为做催化剂.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

  A、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正确;

  B、由分析可知,丙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16g﹣8g):(32g﹣4g)=2:7,错误;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32g﹣4g):(24g﹣4g)=7:5,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是运用化学中的基本思想质量守恒思想,通过归纳不同物质或不同变化过程中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效地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融合点和嫁接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