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师

导航

2018年育婴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基础知识(1)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1-21

  第二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0-3岁婴儿解剖及生理发育特点

  一、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

  1.“发育”的定义

  发育是指个体从有生命开始,受遗传、环境、学习等因素影响,进行有顺序、连续的、阶段性的、渐进的、有方向性的、由分化到完整的生理、心理变化的过程。

  (婴儿发展是指个体受遗传、环境、学习等因素影响,进行一系列进行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过程。)

  2.婴儿发育变化的特征

  (1)大小的变化:生理方面:身高、体重、器官的增长;心理方面:语言词汇、记忆力、认知、推理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

  (2)比例的变化:如胎儿头占身长的1/2,婴儿占1/4,成人占1/8

  (3)旧特征的消失:如幼儿期乳牙的脱落

  (4)新特征的获得:如好奇、好问及生理上出现恒牙

  3.发育的任务

  婴儿在成长中,需要完成的“发育”或发展的任务包括如下内容:

  (1)学习走路(2)学习食用固体食物(3)学习说话(4)学习控制排泄机能(5)学习认识自身器官和有关性别的行为(6)学习与人交往和控制情绪(7)学习判断是非(8)完成生理机能的稳定(9)形成社会与个体的简单概念

  4.婴儿发育的主要特点

  (1)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婴儿期的发育速度是最快的,但生长速度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有阶段性的。如新生儿时以天、1-3个月时以周、4-6个月时以3个月、6-12个月时以半年、1-3岁时以年为单位计算。

  (2)婴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不能越级发展。如婴儿阶段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育遵循从头到足的规律。

  (3)婴儿时期要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一个毫无生活处理能力的自然人,初步转变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

  5.年龄阶段的划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儿童期定为0-18岁。

  根据我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情况,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之间的发育过程分六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0-3岁可统称为婴儿期,也可细分为新生儿期(0-1个月)、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

  儿童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稳定的、独立的特点。如新生儿——适应外界生活的时期;乳儿期——需要成人生活照料较多的时期;婴儿期——是学会走路、说话、开始独立活动的时期

  二、婴儿解剖及生理发育的特点

  1.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站

  (1)婴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

  鼻:鼻腔相对短小而窄,黏膜柔嫩并富于血管,感染时黏膜充血肿胀,致使鼻腔狭窄,甚至闭塞,婴儿不会张口呼吸,鼻塞会导致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和拒抗吮乳。

  鼻泪管:鼻泪管短,开口处的瓣膜发育不全,因而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结膜囊引起炎症。

  咽鼓管:较宽,且直而短,呈水平位,咽部炎症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喉:喉腔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黏膜脆弱,富于淋巴组织和血管。轻度炎症也易发生喉头狭窄而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严重者可发生窒息。

  气管及支气管:管腔相对较成人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强力组织,黏膜极柔弱,富于血管。黏液腺分泌不足而较干燥,黏膜纤毛运动差,不能很好地清除微生物及黏液,易发生感染;炎症致使管腔变得更窄,易引起呼吸困难。婴儿右侧支气管较垂直,因此异物较易进入右侧支气管。

  肺脏:富有结缔组织,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而含血较多,含气较少,肺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故感染时易被黏液堵塞引起间质炎症,并易发生肺不张、肺气肿及肺淤血等。

  胸廓:呈圆筒状,肋骨呈水平位。胸腔较小,肺脏相对较大,加之呼吸肌发育较差,肌张力差,呼吸时胸廓运动不充分,肺的扩张受限制,不能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呼吸困难时,不能加深呼吸,只能增加呼吸次数,以改善肺内气体交换不足,但补益不大,易发生缺氧症状。

  (2)婴儿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

  1)上呼吸道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上呼吸道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呼吸时能使吸入的冷空气加温接近体温,还可以加湿再进入下呼吸道。

  2)黏膜纤毛的清除作用:支气管以上部位的黏膜上皮细胞,均有纤毛运转系统,具有清除功能,对防止感染,维持正常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微生物或颗粒吸入后,利用其摆动排出体外进行清除。

  3)肺回缩力的特点:婴儿肺回缩力与胸廓回缩力较成人小,故肺处于膨胀状态。若需氧量增加,由于缓冲气量少,易发生换气不足。

  2.心血管系统——人体运输管道

  (1)婴儿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特点

  心脏:体积相对较成人稍大,但其与身体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新生儿心脏重20-25克,占体重0.8%;1-2岁达60克,占体重的0.5%。出生后第一年心脏增长最快,7-9岁及青春期时增长速度再次加快。

  大血管:新生儿大血管的弹力纤维少,故弹力不足,以后血管壁渐厚,弹力纤维增多,12岁时发育成熟程度开始与成人相同。

  (2)婴儿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特点

  出生时心脏的迷走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对心脏抑制作用较弱,而交感神经对心脏作用较强。至5岁时,心脏神经装置开始具有成人的特征,10岁时完全成熟;年龄越小,心率及血流速度也越快。婴儿血循环时间平均值为12秒,学前期儿童需15秒。

  3.消化系统——人体食物加工厂

  (1)婴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特点

  口腔:1)口腔容量小,口腔浅,舌短宽而厚;唇肌及咀嚼肌发育良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这些特点为吸吮动作提供了良好条件。2)新生儿及婴儿口腔黏膜非常细嫩,血管丰富,易于受伤,清洁口腔时,需谨慎擦洗。3)唾液腺发育差,分泌量极少,口腔比较干燥。3-4个月时唾液腺开始发育,唾液分泌增加,5-6个月时显著增多,由于口底浅,不会吞咽,故常发生流口水,称生理性流涎。4)牙齿发育变化大。4-10个月时开始出牙,2岁左右长齐,共20颗。乳牙可分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乳牙牙釉质薄,牙本质较松脆,容易被腐蚀形成龋齿。

  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容易发生胃食管返流,引起溢奶,绝大多数婴幼儿在8-10个月时好转。

  胃:1)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35毫升,3个月时120,1岁时250。由于胃容量有限,故每日喂食次数较年长儿多。胃平滑肌发育还未完善,在充满液体后易使胃扩张。吸吮时常吸入空气,称为生理性吞气症。2)婴儿胃呈水平位,开始会走时,其位置逐渐变为垂直。贲门括约肌发育差张力低,易发生呕吐或溢奶。3)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为1-1.5,母乳为2-2.5,牛奶为3-4小时。

  肠:1)婴幼儿肠管相对较长, 新生儿为身长的8倍,婴儿超过6倍,而成人仅为4倍。2)肠黏膜细嫩,富有血管及淋巴管,小肠绒毛发育良好。3)肠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黏膜下组织松弛,易发生肠套叠及肠扭转。4)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较弱,肠内毒素及消化不全的产物易经肠壁进入血液,引起中毒症状。

  肝:1)新生儿肝脏相对较成人大,到10个月时的重量为出生时的2倍,3岁时则增至3倍。2)肝脏富有血管,结缔组织较少,肝细胞小,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胰:婴儿胰腺结构发育不够成熟,缺少结缔组织,血管丰富,分泌的消化酶活力较低。

  (2)婴儿消化道的动力功能

  1)吞咽能力。16-17孕周的胎儿已能吞咽羊水。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吸吮和吞咽反射,生后即可开奶。

  2)吸吮能力。30-34孕周时才成熟。早产儿不能协调呼吸、吸吮和吞咽的动作,哺乳时易发生呛咳,更易出现胃食管返流,胃排空时间也更长。

  3)肠蠕动。早产儿大肠蠕动尚不能完全协调,易引起大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

  (3)婴儿肠道的吸收功能

  1)碳水化合物。3个月以下的婴儿由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含量低,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2)脂类。新生儿对脂类吸收不够完善,人乳中的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婴幼儿吸收。

  3)蛋白质。新生儿对蛋白质能很好消化吸收。乳清蛋白对足月和早产儿都较酪蛋白更易吸收。

  4)肠道菌群。婴幼儿肠道菌群组随摄入的食物不同而异。母乳中的乳糖多能促进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因此不易腹泻。肠道细菌参与一部分食物的分解以及合成维生素K和B族。胃和十二指肠内几乎无菌,结肠和直肠中细菌最多。

  4.运动系统——人体动力装置

  (1)婴儿运动系统的特点

  1)骨骼生长迅速。在不断地长长、加粗。骨膜比较厚,血管丰富,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和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2)骨骼数量多于成人。婴儿骨骼总数比成人多,主要是一些骨骼尚未融合连接成一个整体。如婴儿的髋骨由三块骨头连接在一起的,到7岁左右才逐渐骨化融合成为一块完整的骨头。

  3)骨骼柔软易弯曲。婴儿骨中含胶原蛋白等有机物多,骨骼柔软,弹性大,可塑性强。婴儿可以做许多成人无法做的动作(如吃自己的脚),但同时也很容易出现变形、弯曲。

  4)头部骨骼尚未发育好。新生儿出生时头部骨头之间有很大的缝隙,骨缝要到4-6个月才能闭合。后囟在3个月左右闭合,前囟在1-1.5岁闭合。

  5)脊柱生理弯曲随动作发育逐渐形成。出生时脊柱是直的,弯曲是随着动作发育逐渐形成的。一般在3个月抬头时出现戏曲,6个月能坐时出现胸曲,10-12个月学走时出现腰曲。7岁前形成的弯曲还不是很固定,躺下时弯曲可消失。7岁后随着韧带发育完善后,弯曲才固定下来。

  6)腕骨的钙化没有完成。出生时腕骨全部是软骨,6个月才逐渐出现骨化中心,10岁左右才全部钙化完成。因此,手部力量小,不能拿重物。

  7)关节发育不全。关节窝浅、关节韧带松驰,易发生脱臼。

  8)足弓尚未形成。婴儿的脚没有脚弓。到了站立和行走时,才开始出现。由于肌肉力度小,韧带发育不完善,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负重,或经常不活动可导致脚底的肌肉疲劳,韧带松驰,出现扁平脚。

  9)肌肉力量小。肌纤维细,肌肉的力量和能量储备少,肌肉收缩力较差,易发生疲劳,不能负重。

  10)肌肉发育顺序。按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先发育颈部肌肉,然后是躯干,再四肢。先发展大肌肉群,再发展小肌肉群。因此,婴儿先学会抬头、坐、立、行、跑、跳等大动作,手部的精细动作要到5岁左右才能完成。

  (2)婴儿大动作发展的特点

  1)0-1岁时以移动运动为主,包括:躺、坐、爬、站等 2)1-2岁时以移动活动向基本运动机能过渡,包括:爬(障碍爬)、走、滚、踢、扔、接等 3)2-3岁时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向各种动作均衡发展,包括:走、跑、跳、投掷、玩运动器具等。

  5.神经系统——人体指挥中心

  婴儿神经中枢系统的特点:

  (1)脑发育迅速。婴儿大脑发育十分迅速,脑重量增长很快。新生儿脑重平均为350克,1岁时950克,6岁达1200克。

  (2)大脑功能发育不全。大脑尚未完全建立起各种神经反射,所以在运动、语言、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及成人。6岁大脑在重量上已接近成人水平,但功能仍不完善,需要用大量的信息刺激,来帮助婴儿建立起各种感觉通道。

  (3)神经髓鞘化。刚出生婴儿的神经细胞缺乏髓鞘,因此,婴儿在做许多动作时不精确。通常到6岁时完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化。

  (4)大脑容易兴奋,易疲劳。婴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婴儿大脑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很容易兴奋,因此,容易激动,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不能长时间做一件事,容易疲劳

  (5)小脑发育晚。出生时脑干、脊髓已发育成熟,但小脑发育较晚。3岁左右时婴儿小脑功能才逐渐完善。因此,1-3岁左右的婴儿平衡能力差,走路不稳,动作协调性比较差,容易摔跤。

  (6)植物神经发育不全。婴儿植物神经发育不好,表现在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不稳定。如心跳和呼吸频率较快,节律不稳定,胃肠消化功能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6.感觉系统——人体与外界沟通的途径

  (1)婴儿皮肤的特点:

  1)保护功能差。皮肤细嫩,角质层薄;真皮层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较少,皮肤保护功能差,细菌容易入侵,容易感染。

  2)代谢活跃。皮肤新陈代谢快,分泌物多,需要经常清洗。不及时清洁容易长疖。

  3)体温调节能力差。皮肤的散热和保温能力都不及成人,容易受凉或中暑。

  4)渗透作用强。皮肤薄嫩,血管丰富,渗透力强,一些有害物质很容易通过皮肤被机体吸收,引起中毒。

  (2)婴儿眼睛的发育特点。

  1)眼睛发育不良。5岁前的儿童由于眼睛发育不良,眼球前后径短,物体往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容易造成生理性远视。

  2)眼睛调节能力强。婴儿的晶状体弹性好,调节能力强。尽管是生理性远视,但对于较近的物体仍能看得比较清楚。

  3)眼睛容易近视。由于远视,看近物时需要收缩睫状体使晶状体突出。长时间看近物,容易造成睫状体疲劳,眼睛调节能力下降,晶状体突度增大,使物像聚集在视网膜之前,看远物不清

  (3)婴儿耳的发育特点。

  1)耳咽管短、平。婴儿的耳咽管短,管径宽,呈水平位置,上呼吸道的细菌、病毒等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2)对噪声敏感。当噪声达到60分贝时,就会影响婴儿的睡眠和休息。

分享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