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预习题(14)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0-24
中【11】某土层的天然孔隙比 e0=0.85,各级压力下的孔隙比见表 2,问:
表 2 各级压力下的孔隙比
压力 p(kPa) 50100 200 300 400
孔隙比 e0 0.840.835 0.820 0.795 0.780
⑴ 土层的 a1-2 为多少?
(A)0.05 属低压缩性土; (B)0.15 属中压缩性土;
(C)0.5 属高压缩性土; (D)0.10 属高压缩性土。
⑵ 土层的 E100~200 为()MPa?
(A)12.2MPa;(B)20.0MPa;(C)10.0Pa;(D)37.0MPa。
【12】某工程进行击实试验,确定的含水量及干重度见表 3,问:
表 3击实试验成果表
含水量 w(%) 12.2 14.0 17.721.6 25.0 26.529.3
干密度ρd(g/cm3)1.3031.330 1.395 1.484 1.5221.5001.436
⑴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最大干密度为多少?
(A)1.522;(B)1.484;(C)1.500;(D)1.510。
⑵ 最优含水量为多少?
(A)25%;(B)26.2%;(C)27.0%;(D)21.6%。
⑶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进行压实填土施工时控制的含水量标准为多少?
(A)23%~27%;(B)20%~22%;(C)29%~31%;(D)31%~33%。
【13】某建筑物长 60m,宽20m,地上35 层,地下3 层,拟定基础埋深 12m,预估基底压力 600kPa。根据已有资料,该场地地表下 0~2m 为素填土,2~6m 为粉质粘土,6~10m 为粉土,10~11m 为粘土,11~15m 为卵石,15~25m 为粉质粘土,25~30m 为细砂,30~40m 为粉土,地下水分为两层,第一层 3~4m 为上层滞水,第二层 10m 为承压水,8 度地震区,问:
⑴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布置钻孔,最合适的布置方案是怎样的?
(A)孔间距 30m,共布置 6 个孔,控制性孔 2 个,孔深 42m,一般钻孔 4 个;
(B)孔间距 30m,共布置 6 个孔,控制性孔 2 个,孔深 82m,一般钻孔 3 个,孔深 42m;
(C)孔间距 30m,共布置 6 个孔,控制性孔 3 个,深 42m,一般钻孔 3 个;
(D)孔间距 30m,共布置 6 个孔,控制性孔 5 个,孔深 42m,一般钻孔 1 个。
⑵ 为了判定场地液化,应采用什么方法?
(A)在两个控制性钻孔内,对 6.0~10.0m 的粉土进行标贯,取样做粘粒分析;
(B)在两个控制性钻孔内,对 6.0~10.0m 的粉土进行标贯,可不取扰动样;
(C)在两个控制性钻孔内,对 2.0~6.0m 的粉质粘土进行标贯,取样做粘粒分析;
(D)在两个控制性钻孔内,对 2.0~6.0m、10.0~11.0m 的粘土进行标贯。
⑶ 为了判别建筑场地类别,应采用什么方法?
(A)采用单孔法波速测试,测深 82m;(B)采用单孔法波速测试,测深 15m;
(C)采用跨孔法波速测试,测深 15m;(D)采用瑞利波法测试,测深 15m。
⑷ 为了确定基础附近卵石的承载力,可采用什么方法?
(A)静力触探实验;(B)进行颗粒分析;(C)动力触探实验;(D)十字板剪切实验。
⑸ 室内进行压缩试验时最大压力应等于什么?
(A)土体的自重压力; (B)前期固结压力;(C)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D)自重应力与前期固结压力之和。
⑹ 若在建筑施工时进行基坑支护,对地下水应做什么工作?
(A)确定承压水的水头,进行抽水试验,确定卵石层的渗透系数;
(B)确定上层滞水含水层卵石层的渗透系数;
(C)确定承压水的水头,根据经验卵石层的渗透系数为 0.2m/d;
(D)确定卵石层的渗透系数,可采用压水试验。
⑺ 为了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做什么工作?
(A)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进行水质分析试验;
(B)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IJ064-98)进行水质分析试验;(C)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94)进行水质分析试验;(D)可不进行水质分析试验。
【14】在进行建筑物岩土工程勘察时发现断裂,除查明其产状、性质、时代等基本情况外。还应:
(A)布置长期观测,测定其活动性;
(B)进行详细而系统的地质研究,确定其对工程的影响;
(C)首先应查明是否为全新活动断裂;
(D)断裂对工程的危害不可抗拒,建议避让。
【1】(D) 【2】(C) 【3】(A) 【4】(A) 【5】(B)【6】(A) 【7】(B) 【8】(A) 【9】(C)
【10】⑴(A) ⑵(C) ⑶(A) ⑷ ①(A) ②(C) ③(C)
【11】⑴(B)⑵(A)
【12】⑴(A)⑵(A)⑶(A)
【13】⑴(C)⑵(A)⑶(C) ⑷(C)⑸(C)⑹(C)⑺(A)
【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