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知识点: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5-23
中9.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内在因素:岩土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
外在因素:振动作用(如地震)、降水(雨、雪)、水库蓄水、人类活动(开挖、加载,植被、水等)风化、剥蚀作用等。
一、岩土体的类型及性质(决定抗滑力的根本因素)
(1)坡形相同的情况下:坚硬岩石斜坡>半坚硬岩石>松散土坡;
(2)沉积岩:层理--软弱夹层;
(3)岩浆岩:原生节理发育,与岩石强度和风化作用有关;
(3)变质岩:由于矿物成分的差异导致工程地质性质的差异(石英岩、泥岩);
(4)滑坡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岩层中-易滑岩组;
(5)对于同一种成因类型的岩层,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及胶结物不同,其稳定性不同:硅质胶结>钙质胶结>泥质胶结。
二、地质结构(岩体结构及地质构造)
(1)结构面—结构面的产状、力学性质、规模;
(2)沉积岩地区:特大型的滑坡主要与层面构造有关在褶皱的两翼部位,结构面往往形成上陡下缓的勺形沿着大的构造断裂带,滑坡往往呈带状分布按结构面的产状与临空面的关系,可分为:
平迭坡:主要软弱结构面为水平的;
逆向坡:主要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面的倾向相反;
顺向坡:主要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面的倾向一致(倾角α小于坡角β时最易发生滑坡);
斜交坡:主要软弱结构面与坡面成斜交关系。其交角越小,稳定性就越差;
横交坡:主要软弱结构面的走向与坡面走向近于垂直,稳定性较好,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滑坡。
三、地形地貌:斜坡坡度越大,切割深度越深,斜坡稳定性越差。
四、地震:产生附加应力。
五、水的作用:(1)水平推力--侧向水压力;(2)浮托力、动水压力--减小滑动面上的有效应力;(3)软化效应--空隙水压力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4)动水压力;(5)冲刷、掏
空作用。
六、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工加载、采矿掏挖坡角、人工边坡开挖等。
10.斜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一、定性评价
(1)成因历史分析法:通过研究斜坡形成的地质历史和所处的自然地质环境,斜坡外形和地质结构,变形破坏形迹,以及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特征的相互关系,从而对它的演变阶段和稳定状况作出宏观评价。
(2)工程地质类比法:类比法就是将所要研究的斜坡或拟设计的人工边坡与已经研究过的斜坡或人工边坡进行类比,以评价其稳定性及其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并确定其极限坡角和坡高。
(3)赤平投影图解分析法:从二维平面图形表达物体几何要素的空间方位,并方便地求得它们之间的夹角与组合关系。在斜坡稳定性研究中,能表示出可能滑移面与坡面的空间关系及其稳定性,所以被人们广泛采用。
二、定量评价
(1)刚体极限平衡法:只考虑破坏面的极限平衡状态,其破坏遵循库伦依据,将斜坡破坏问题简化为平面问题处理。
(2)有限单元法:通过离散化,将坡体变换成离散的单元组合体。
(3)概率分析法:采用刚体极限平衡理论的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要引入稳定性系数的概念,而客观上的稳定性系数也为随机变量。
11.刚体极限平衡法的概念、评价思路、基本原理(重点:评价思路、原理)
概念:
将可能滑动的岩体作为刚体,采用极限平衡原理,计算沿滑坡推力E 的定义是总的下滑力(ΣT)与总的抗滑力(ΣRs)之间的差值,表达式为:E=ΣT-ΣRs。当E=0 时,为极限平衡状态。
刚体极限平衡法评价的思路:
(1)可能破坏岩土体的几何边界条件分析
(2)受力条件分析
(3)确定计算参数
(4)计算稳定性系数
(5)确定安全系数进行稳定性评价
基本原理:
假设前提:
(1)只考虑破坏面上的极限破坏状态,而不考虑岩土体的变形。即视岩土体为刚体。
(2)破坏面上的强度由C、φ值决定,遵循强度判据。
(3)滑体中的压力以正压力和剪应力的形式集中作用于滑面上,均视为集中力。
(4)三维问题简化为二维(平面)问题来求解。
12.滑坡防治的基本原则、防治措施(重点:防治措施)
基本原则:
以防为主,治理为辅。应该把防灾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工程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各阶段均应注重防灾减灾。
防治措施:
一、挡土抗滑工程:
(1)挡墙;(2)抗滑桩;(3) 锚杆( 索);(3)支撑。
二、表里排水:包括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
三、削坡减载: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坡体的下滑力,其主要的方法是将较陡的边坡减缓或将滑
坡体后缘的岩土体削去一部分。
四、防冲护坡:为防止斜坡被河水冲刷或海、湖、水库水的波浪冲蚀,一般修筑导流堤、水下防波堤、
丁坝以及砌石、抛石、草皮护坡等措施。
五、土质改良:土质改良的目的在于提高岩土体的抗滑能力,主要用于土体性质的改善。
六、防御绕避:当线路工程(如铁路、公路)遇到严重不稳定斜坡地段,处理又很困难时,则可采用防
御绕避措施。其具体工程措施有:明硐和御塌棚及内移、作隧、外移作桥等。
上述各项措施,可归纳为“挡、排、削、护、改、绕”六字方针。
13.滑坡空间预测、时间预报的基本原理
空间预测:(可划分:区域性预测、地区性预测、场地预测)
主要是通过滑坡条件分析,确定出对滑坡作用有利的因素组合,根据这些有利因素组合来预测区域上某斜坡段将来产生滑坡的可能性,圈定出可能产生滑坡变形的范围。其理论基础为工程地质类比法。
预测的方法:因子叠加法、综合指标法
时间预报:(可划分:区域性中长期预报、场地性短期预报)
其原理主要是岩土体蠕变(流变)理论。预报的方法:根据宏观征兆预报、根据观测资料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