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年《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笔记: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08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这常见于有包膜病毒,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自带,细胞在短期内不会死亡,但会发生变化,会出现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产生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有些细胞在病毒感染后,于胞浆或核内出现特殊的斑块状结构。是病毒的增殖部位,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

  4、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部分或全部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并传至子代细胞,不产生子代病毒,细胞也不破坏。

  可引起细胞遗传改变——细胞转化;

  也可发生细胞恶化——肿瘤相关病毒。

  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反应损伤机体。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均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4、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免疫功能。

  ㈢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病毒可能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的方式逃脱免疫应答。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