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理论《生理学》考点解析:小肠的运动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2-17

  小肠的运动

  1.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使小肠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保持肠道一定的形状,并维持一定的腔内压,有助于肠内容物的混合,使食糜与肠黏膜密切接触,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2)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道,环形肌在许多不同部位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的部位发生舒张,而原先舒张的部位发生收缩,如此反复交替进行,使食糜不断分开叉不断混合。其意义主要在于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的进行;同时能增强食糜与小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予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通过对肠壁的挤压,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为吸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3)蠕动:意义在于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新的肠段,再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小肠在非消化期也存在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其生理意义与胃MMC相似。

  2.回盲括约肌的活动:回盲括约肌的作用是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过早地进入结肠,以便小肠内容物充分消化和吸收;回盲括约肌也具有活瓣样作用,可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

  3.小肠运动的调节

  (1)壁内神经丛反射:肌间神经丛对小肠运动具有调节作用。肠内容物通过局部神经丛反射使小肠蠕动加强。

  (2)外来神经调节: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加强小肠的运动,交感神经兴奋则抑制小肠运动。

  (3)体液调节:胃泌素、CCK和胃动素等都能促进小肠的运动;而促胰液素、生长抑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等则可抑制小肠的运动。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