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理论《生理学》考点解析: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2-12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肝细胞能持续生成胆汁,胆汁生成后由肝管流出,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或由肝管转入胆囊管而储存于胆囊中,在消化期再由胆囊排至十二指肠。

  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胆汁是一种味苦的有色液汁,由肝细胞分泌后直接流入小肠的胆汁称为肝胆汁,肝胆汁呈金黄色,pH约7.4;在胆囊中储存过的胆汁称为胆囊胆汁,因在胆囊中被浓缩而颜色变深,并因碳酸氢盐被胆囊吸收而呈弱酸性,pH约6.8。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为800~1000ml。

  胆汁的成分包括水分和Na+、K+、C1-、Ca2+、HCO3-。有机成分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和黏蛋白。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1)胆盐: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胆盐随肝胆汁排至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合成胆汁,而后又被排入肠内,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2)胆固醇:占胆汁固体成分的4%。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之间有适宜的比例,这可维持胆固醇呈溶解状态。若胆固醇分泌过多,胆固醇可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

  (3)胆色素:胆色素占胆汁固体成分的2%,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

  2.胆汁的作用:

  (1)乳化脂肪: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滴,分散在肠腔内,从而增加了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可加快脂肪酶对脂肪消化分解。

  (2)促进脂肪的吸收:胆汁中的胆盐能够帮助脂肪酸、甘油一酯及其他脂类从小肠黏膜吸收。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其分子可聚合成为直径3~6um的微胶粒,肠腔中脂肪分解产物,如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及胆固醇等均可渗入到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即混合微胶粒。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4)其他作用:中和胃酸和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等。

  3.胆汁的分泌、排放及其调节

  (1)胆汁的分泌和排放:在非消化期,由肝细胞持续分泌的胆汁大部分流入胆囊浓缩储存。

  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脏以及由胆囊经胆总管排至十二指肠。消化道内的食物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自然刺激物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次之。Oddi括约肌的活动是调节胆汁能否进入胆囊的因素。

  (2)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1)神经调节: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肝胆汁分泌的少量增多,胆囊收缩也轻微加强。

  2)体液调节

  ①缩胆囊素:在胆管、胆囊和Oddi括约肌上均有CCK受体的分布,肠腔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产物能有效刺激小肠黏膜中的I细胞释放CCK,后者通过血液途径到达靶器官,引起胆囊强烈收缩和Oddi括约肌舒张,促进胆囊胆汁大量排放至十二指肠。

  ②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主要作用是刺激胰液分泌,同时也有一定的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③胃泌素:胃泌素的调节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促进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其二是刺激胃酸分泌,间接引起十二指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而刺激肝胆汁的分泌。

  ④胆盐:胆盐通过肠一肝循环重新回到肝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而具有利胆作用。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