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考点解析:第十二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30
中第十二章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用药
1、※肝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特点(1)物质代谢障碍:糖代谢障碍、蛋白质代谢障碍、脂质代谢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门静脉高压和门-体侧支循环的开放:大量门静脉血流不经肝脏直接流入体循环,致肠内吸收的有毒物质不经肝脏解毒进入体循环,是发生肝性脑病的重要因素。(3)生物转化功能障碍:药物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障碍、激素灭活功能减弱
(4)胆汁分泌及排泄障碍
(5)凝血功能障碍
(6)免疫功能失调
2、肝功能不全对药动学的影响(1)吸收异常:①胆汁分泌↓→脂溶性高的药物吸收↓(地高辛、无机盐、维生素)②多数口服药物F增加,药效增强(门-体侧支循环开放,肠吸收药物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导致首关消除明显药物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2)表观分布容积增大:
①低蛋白血症:
A、高度结合药物:游离药物浓度显著↑ → Vd ↑疗效显著影响 ,毒副反应↑
B、低度结合药物:游离药物浓度变化不明显②高胆红素血症:游离胆红素↑ ,与药物竞争结合白蛋白,使游离浓度↑,Vd↑
(3)※肝脏代谢能力降低:
A、影响因素:①有效肝细胞数量减少→药物摄取及代谢能力均降低②肝血流量减少→影响肝脏对药物的摄取③门脉血液分流→首过消除减少④CYP450含量减少、活力降低→与CYP450相关代谢减慢,消除慢⑤胆汁分泌与排泄障碍→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消除延迟
B、①经代谢灭活的药物:可能导致T1/2消除↑ →E↑或者毒性反应。如利多卡因、哌替啶、地西泮、氨茶碱、苯巴比妥等②经代谢活性增强的药物:可能导致E明显减弱↓如泼尼松、可的松、维生素D3、环磷酰胺等③某些具有活性代谢产物的药物:可能导致E↓如依那普利、地西泮、洋地黄毒苷、可卡因等④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活性物质生成↓。如异烟肼
(4)排泄量降低:①胆汁排泄降低:肝脏疾病或胆道梗时,因胆汁分泌减少或胆汁淤积,胆汁排泄↓→药物体内蓄积。
②肾功能降低:肝硬化时常伴有肾功能↓,肾清除率↓ ,尤其是肝肾综合征。肌酐清除率不能真实反应其肾清除率,需特别注意
③肝功能障碍与肝清除率:药物清除率随肝病程度加重而降低
3、※肝功能不全药效学的影响
严重肝病可以影响C-E关系,表现在:①敏感性增加:麻醉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及抗凝药
②反应性降低:髓袢利尿剂,但对螺内酯无影响③肾衰风险增加:ACEI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
4、※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危险度分级Child-Pugh分级法:1973年,Pugh在Child分级的基础上,去掉营养状态,加入凝血酶原时间一项,将严重度分为轻、中、重三度。目前临床使用该方法。
5、※※肝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用药注意①尽量选择不经肝脏消除的药物,禁用或慎用对肝功能损害的药物②精简用药种类,减少或停用无特异治疗作用药物,“保肝药”疗效不确定但加重肝脏负担,宜停用并卧床休息。
③直接选用活性药,避免选用前体药物④应注意减小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⑤正确解读血药浓度监测结果⑥充分考虑肝功不全时某些药物敏感性的变化
6、肝功障碍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选用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 避免用泼尼松和可的松(代谢为泼尼松龙和氢化可的松起效)
7、※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肝损害严重且广泛,将引起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碍及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
8、严重肝病禁用吗啡,小剂量也易诱发肝性脑病
9、肝性脑病常规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即可诱发肝昏迷,镇静催眠药不宜使用巴比妥类和水合氯醛。
10、肝硬化腹水时利尿剂使用注意:①髓袢利尿剂反应低,效果差;②宜采用保钾利尿药螺内酯:因可拮抗高醛固酮水平,而不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