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理论《病理学》复习要点: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因机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9-19

  【动脉粥样硬化症病因机理】

  (一)脂质代谢障碍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血中脂质含量增高,特别是胆固醇增高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居民饮食中胆固醇含量高的国家,比饮食中胆固醇低的国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而且血胆固醇含量高于6.7mmo1/L的人,发生冠心病的机率比血胆固醇含量低于5.7Tnmol/L 者高7倍。因此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就是血中胆固醇长期浸润、沉积于动脉内膜的结果。血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都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根据脂蛋白分子的大小可以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U,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四种。由于LDL含胆固醇最多,且分子较小容易透过动脉内膜,故对动脉粥样硬他的发生意义最大。同时,因VLDL降解后即成为LDL,故VLDL亦有重要意义。

  因此,现在认为在高脂血症时,主要是血中的LDL和VLDL增高对本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造成高脂血症的原因很多,包括:①外源性摄入过多:。主要是由于饮食中含有饱和脂酸组成的动物蛋白过多,而又缺少体力活动;②内源性合成过多:见于各种引起高脂血症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病综合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特别是糖尿病意义更大,因为糖尿病时一般均伴有高胆固醇血症,而且糖尿病患者血中HLD降低,血小板活性增强,这些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上均起着重要作用。

  (二)动膜内膜损伤

  正常动脉壁仅有少量分子较小的脂蛋白从血中进入内膜,而且这些进入内膜的脂蛋白又可透过中膜经外膜淋巴管移出,既使在这一过程中动脉壁内有少量胆固醇析出,也可因动脉壁具有合成磷脂和蛋白质的能力而将它运载清除。但是,动脉内膜受到损伤后,常可造成下述改变:①内皮细胞受损,甚至坏死、脱落,导致内膜通透性增加,使血中各种脂蛋白均能容易地进入内膜;②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其下的胶原纤维,可使血中的血小板粘附并聚集于局部,形成附壁血栓。聚集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均可释放生长因子,从而刺激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移入内膜,并刺激其增生,这种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不仅能吞噬和分解脂蛋白,还具有产生胶原、弹力纤维和酸性粘多糖等基质成分的能力。这些由于动脉内膜损伤而引起的改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引起动脉内膜损伤的因素有:①高血压: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的力学作用造成血管内膜的机械牵拉损伤,故高血压患者与同年龄、同性别者比较,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更早,病变更重,而且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也因此而易发于腹主动脉后壁和主动脉的分支开口处;②吸烟:大量吸烟者其血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增多(高达10%~15%),这些血红蛋白均无载氧功能,故可引起动脉管壁缺氧而造成内膜损伤,而且烟草中所含的尼古丁还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儿茶酚胺、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均可使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加大,甚至直接损伤内皮细胞,上述物质在炎症、过敏反应以及情绪紧张等情况下产生增多。此外,如免疫反应、高脂血症本身均可直接引起内皮细胞损伤。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生机理的认识,一般倾向于:在高脂血症基础上,病变首先开始于动脉内皮细胞受损处,以后血中LDL渗入管壁,同时血小板在厕部粘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引起血栓形成和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因此,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症高危因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有的国家通过长期系统的人口普查,确定主要的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四种,他们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控制,特别是改善饮食结构。降低胆固醇含量,冠心病的死亡率近年已有明显下降。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