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病理学》复习要点:肿瘤的扩散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8-14

  肿瘤的扩散

  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扩大,而恶性肿瘤由于其晕浸润性生长,还可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肿瘤扩散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 直接蔓延,直接蔓延为瘤细胞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血管和淋巴管侵入和破坏周围组织和器官,并继续生长和扩大,如晚期乳腺癌可穿过胸壁而进入胸腔,晚期宫颈癌可侵入直肠和膀胱。

  2、转移(metastasis)恶性肿瘤的瘤细胞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被带至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此过程称方转移。新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转移瘤的发生,是恶性肿瘤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常见的转移途径有:

  (1)淋巴道转移:淋巴道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并形成癌栓,癌栓随淋巴液流动到达局部淋巴结,如肺癌首先到达肺门淋巴结,乳房外上象限区发生的乳腺癌,首先到达腋窝淋巴结。到达淋巴结的癌细胞最先进缛淋巴结的皮质窦,在此生长形成最早的传遗灶。然后继续向深部浸润生长,传遗灶不断扩大,以至最后破坏和占据整个淋巴结。淋巴结肿大、质较硬,切面灰白色,均质,局部可无压痛, 晚期肿大的淋巴结可相互融合呈块状。

  有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并非癌的转移,而是淋巴组织对癌的反应性增生,如窦性组织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及副皮质区淋巴细胞增生,具有免疫防御作用。淋巴道转移,一般都沿着淋巴汇流的方向发展,先到达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第一站),如胃癌的胃周围淋巴结转移,而后再侵犯较远的第二站或第三站淋巴结(如胃癌转移至腹主动脉傍淋巴结,甚至肝门淋巴结),最后 可经胸导管进入血行而发生血道的转移。当受累淋巴结和淋巴管发生阻塞时,癌细胞可通过侧枝循环或逆流方向发生跳跃式或逆行性转移。胃癌一般多引起胃周围淋巴结的转遗,如发生左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则提示它的转移范围已很广泛和预后不良。

  (2)血道转移:血道转移是肉瘤常见的转移途径。癌的晚期也可发生血道转移。由于肉瘤间质含丰富的血管,瘤细胞又弥散分布,故易侵入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少数可经淋巴管入血)。进入血流的瘤细胞,以瘤栓的形式随着血流方向运行而栓塞在被阻留的部位,瘤细胞于此处生长繁殖,然后穿出血管壁形成转移瘤。

  血道转移瘤发生的部位和循环途径有关,其运行途径与血栓栓塞过程相似。

  1)侵入体静脉的瘤细胞(如骨肉瘤),经右心而入肺动脉,最后停留在肺动脉分支处形成肺的转移瘤)肺是最常发生转移瘤的器官。

  2)侵入门静脉的瘤细胞(胃肠恶性肿瘤),经过门静脉及其分支、栓塞于肝内分支形成传遗瘤。肝的转移瘤不仅来自胃肠、而且可来自肺静脉内的瘤栓(来自肺原发瘤或所以肝也是最常发生转移瘤的器官。

  3)侵入肺静脉的瘤细胞(肺癌或肺的转移瘤),经左心进入主动脉系统,形成全身各器官的转移

  4)侵入胸、腰、骨盆静脉的瘤细胞(来自相应部位器官的恶性肿瘤)。可通过吻合支进入椎静脉丛(Batson系统),形成椎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如前列腺癌可以没有肺转移而发生脊柱的转移。此外,当静脉回流受阻时(如胸腹腔压力增高),可发生逆行性转移。如子宫,绒毛膜上皮癌发生阴道和外阴的转移。血源性转移瘤、常为多发性散在分布的圆球形结节。肿瘤血道转移的后果是严重的,导致治疗上的困难、(如使患者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和加速病程的进展。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80%~90%均发现有血道转移灶。

  (3)种植性转移:主要发生于体腔内器官的肿瘤,当瘤细胞穿破器官被膜蔓延至表面时,瘤细胞即可脱落下来,并像播种样种植在体腔浆膜的表面,形成许多转移性肿瘤结节。肺癌,肝癌、胃癌、肠癌和卵巢癌等均可发生这种转移。浆膜腔的种植性转移)由于浆膜下淋巴管或毛细血管被癌栓阻塞,或浆膜因癌细胞的刺激和损害,致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渗出浆液和出血,这种胸腹腔的血性积液成为胸腹腔有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可行抽液作细胞学检查以查找庙细胞,此为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种植性转移亦可以是医源性的,由于肿瘤手术切除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使癌细胞污染了手术野,如结肠癌切除术后,腹壁切口处发生的种植性转移癌。为此,在施行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以及各种活检和穿刺检查时。应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程进行,防止种植性转移的发生。

  肿瘤转移,是影响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导致肿瘤复发,促使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转移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对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有很大意义。

  肿瘤转移发生的机理,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瘤细胞具有浸润性生长能力,它能侵入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是转移的必备条件,一般说浸润性越强,转遗率越高。有认为浸润和传遗与组织压力有关,临床观察也支持这种看法,故对恶性肿瘤进行检查时,要避免过重和过多的触扪和挤压,以免促发肿瘤的转遗。

  2)瘤细胞侵入血管,血液中有瘤细胞(癌细胞血症)并不意味着转遗即可成立。因为瘤细胞可能受到机械的、,免疫的损害而死亡,血管内的瘤细胞只有当它与内皮细胞粘连并形成转遗灶。在此,血小板和纤维素(形成瘤栓的条件)对血道转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组织内转移灶的继续生长发展、则有赖于血管的新生,它给瘤细胞提供营养。

  3)瘤细胞着床的组织器官的特点,对转移能否形成有重要关系。这可解释为什么有的器官容易发生肿瘤的转移,有的器官却很少发生。如肺和肝是最常发生肿瘤转移的器官,而心肌,脾脏和骨骼肌很少发生肿瘤的转移。如骨骼肌的频繁收缩,不适宜于肿瘤的生长。

  4)机体的免疫机能状态与转移密切相关、如有些癌症患者,虽有癌细胞血症,但未见有转移癌的发生,有些恶性肿瘤,可长期不发生转移,而当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即很快发生转移。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