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病理学》复习要点:局部血液循坏障碍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6-29
中局部血液循坏障碍
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
动脉性充血:“红、肿、热、功能增强”
静脉性充血:淤血 “紫、肿、凉、功能降低” 肉眼观:淤血组织及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重量增加。
静脉性充血的影响与结局:①瘀血性水肿 ②瘀血性出血 ③实质细胞损伤 ④间质增生
慢性肺淤血与慢性肝淤血:
|
慢性肺淤血 |
慢性肝淤血 |
病理机制 |
常由左心衰竭所致 |
常由右心衰竭所致 |
肉眼观 |
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开时断面可流出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
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内可有淡红色的水肿液、红细胞 |
光镜下 |
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略增厚,质较实,色暗红,在肝切面上可见红黄相间的网络状花纹 |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的血窦高度扩张充血,小叶中央区的肝细胞发生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周围区的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 |
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肺淤血中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成为心衰细胞
槟榔肝:肝细胞脂肪变性区呈灰黄色,而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因淤血呈深红色,形似槟榔的切面,称为槟榔肝。
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①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②血流状态的改变
③血液的高凝状态
白色血栓 |
混合血栓 |
红色血栓 |
透明血栓(镜下可见) |
延续性血栓头部 |
延续性血栓体部 |
延续性血栓尾部 |
微循环小血管内 |
血栓的结局:①溶解、吸收与脱落 ②机化与再通 ③钙化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①防止出血和局部感染蔓延 ②阻塞血管 ③栓塞
④心瓣膜变形 ⑤出血或休克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子:造成阻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最常见的是血栓栓子
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贫血性梗死:常发生在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坏不丰富并由终末动脉供血的器官,如心、肾、脾。心、肾、脾组织致密,出血量少,残留的红细胞很快崩解,血红蛋白被溶解吸收,梗死区呈灰白色或灰黄色,故又称白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组织疏松且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如肺、肠。梗死灶有明显的弥漫性出血,梗死灶呈红色,又称红色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