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重点:休克的发展过程机及其机制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9-14

  休克的发展过程机及其机制

  1、休克I期(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休克代偿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微循环状态改变:微A、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前阻力增加;微V(收缩)→后阻力增加;A-V吻合支(舒张);真毛细血管网血流↓→组织缺血缺氧(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血中儿茶酚胺↑)

  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

  (1)维持动脉血压:①外周阻力↑②心输出量↑③回心血量↑

  A-V短路开放;“自我输血”:小静脉收缩(容量性血管);“自我输液”:毛细血管内压↓→回流入血管组织液↑;循环血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ADH

  (2)血流重分布,保证心、脑血液供应(移缓就急)

  血管收缩反应不一致:皮肤、内脏 α受体占优势 血管收缩;脑血管 α受体密度低 血管不变;心脏冠状血管 β受体占优势 血管扩张

  主要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消除病因,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障碍

  2、休克II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休克失代偿期)

  I、微循环状态改变——“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微循环淤血、缺氧

  前阻力血管:舒张——对酸中毒(H+)耐受性↓扩血管物质↑

  后阻力血管:仍收缩 血管阻力↑——血液淤滞

  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1.酸中毒 缺氧使CO2和乳酸堆积,引起的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CAs反应性降低

  2.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组胺、腺苷、缓激肽、Ca2+内流↓)微血管扩张

  3、血液流变学改变(血小板聚集 红细胞聚集 白细胞附壁 毛细血管白细胞嵌塞)

  4、LPS的作用(NO 血管平滑肌舒张)

  微循环改变的后果:

  1、自身输液”停止(毛细血管血流淤滞流体静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2、自身输血”停止(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回心血量减少,“自身输血”作用停止)

  3、恶性循环的形成(回心血量↓↓ 血浆外渗,血液粘滞度↑ 心脑血液灌流↓)

  主要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纠酸,扩容,改善微循环。

  3、休克III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DIC期、难治期、不可逆期)

  微循环状态改变——“不灌不流,血液高凝”微循环衰竭

  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1、微血管麻痹性扩张 (H+、NO↑,KATP开放 → 钙内流↓)

  2、DIC的发生(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高凝;凝血系统激活;TXA2-PGI2失衡)

  临床表现:

  1、循环衰竭(血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CVP↓,静脉塌陷)

  2、并发DIC(出血、广泛微血栓)

  3、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低灌注、体液因子损伤、肠道屏障↓)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