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冲刺密卷(十一)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7-11
中A1 型选择题(1~99 题)
1.【答案】A
解析: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2.【答案】E
解析: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故肾经上交的经脉是膀胱经。
3.【答案】E
解析:阳虚体质者,易引致寒邪的侵袭;面色白而体胖;感受寒湿阴邪,应选用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之品。面色红而形瘦者,属阴虚体质者。
4.【答案】C
解析:因瘀血阻滞,损伤血络,血逸脉外而见出血色紫黯,或夹有瘀血块。
5.【答案】A
解析: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6.【答案】C
解析: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属外邪,无“内暑”。故本题选 C。
7.【答案】D
解析:痰饮痹阻心脉,阻滞气血运行,可见胸闷心痛等。
8.【答案】B
解析: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9.【答案】D
解析: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而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内寒的病机多见于心脾肾。
10.【答案】A
解析: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过强,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多发于外感疾病中期,或慢性病之迁病势迁延,经久不愈,或发展成慢性病证。一般来说,邪气留结之处,即是邪正相持、病理表现明显之所,其临床表现亦随邪留部位而有所不同。
11.【答案】A
解析:六经由表入里传变,基本形式是由阳入阴,顺次由太阳至阳明、少阳,而后太阴,少阴,最终至厥阴。
12.【答案】E
解析:主统血,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13.【答案】D
解析:气闭:指气机闭阻,失于外达,甚至清窍闭塞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滞:指气的运行不畅,或郁滞不通的理状态;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致气逆于上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脱:指气虚至极,不能内守而大量脱失,以致生命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14.【答案】D
解析: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①主受盛化物,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由脾气对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②主泌别清浊,主液。
15.【答案】A
解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受纳与运化相辅相成。二者一纳一运,紧密配合,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如《景岳全书》说:“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
16.【答案】C
解析:血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而固摄作用减弱,可以导致多种出血病证,则称为“气不摄血”。血的目的。
17.【答案】B
解析: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18.【答案】D
解析:《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19.【答案】C
解析: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基础上,继发新的疾病。其特点是新的疾病与原发病的病理上有密切联系。
20.【答案】A
解析:人的感官位于头部,与脑相通,依赖脑髓的充养才能发挥感觉运动功能。
21.【答案】C
解析: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过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22.【答案】E
解析:整体观念的内容包括:(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五脏一体观②形神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3.【答案】D
解析: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24.【答案】E
解析: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25.【答案】A
解析: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其母行,终使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一般有三种规律: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称为“子病犯母”;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令子母俱不足;三是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使得子盛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假设心有病,按照五行生克的规律,影响到肝,为子病及母。
26.【答案】D
解析:《难经》说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和《金匮要略》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指根据五行学说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肝的病变传及于脾,属于木乘土。
27.【答案】D
解析:五脏与五体的关系:心在体合脉、肺在体合皮、脾在体合肉、肝在体合筋、肾在体合骨。
28.【答案】D
解析: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9.【答案】C
解析: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气的生产与对全身气机调节两个方面,在气的生成方面: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人体通过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又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饮食物变成水谷精气,由脾气升清,上输于肺。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上气海(上气海,指膻中,位于胸中两乳之间,为宗气汇聚发源之处),便称之为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以温养各脏腑组织和维持它们的正常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故选 C 最适合。
30.【答案】E
解析:心藏神,主神志,主宰和协调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同时也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心神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故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依据是心主神志。
31.【答案】C
解析: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32.【答案】C
解析:唇干而裂:为津液已伤,见于外感燥热伤津,脾热或阴虚液亏。口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所致。唇内溃烂,其色淡红:多为虚火上炎。人中满唇反:为脾阳已绝。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为脾阴已绝。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 C。
33.【答案】B
解析: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病位的浅深。
34.【答案】C
解析: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颅内有瘀血、肿瘤所致。
35.【答案】C
解析: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36.【答案】C
解析:月经先期指连续 2 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提前 7 天以上的症状。多因气虚不能摄血,或因阳盛血热、肝郁血热、阴虚火旺,以致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瘀阻胞络,络伤血瘀所致。营血亏损引起的是月经后期。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 C。
37.【答案】B
解析:寒热往来,发有定时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一次的症状,兼见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多见于疟疾病。
38.【答案】E
解析:寒证与热证的鉴别,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尤其是恶寒发热、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故此题最佳选项为 E。
39.【答案】A
解析:弦脉多主肝胆病、痛证、痰饮证。紧脉多主实寒证、疼痛、食积;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实热;促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可见于脏器衰败;结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40.【答案】E
解析: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四证都有心悸的表现,故正确选项是 E。
41.【答案】A
解析: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42.【答案】D
解析:肝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失眠,恶梦纷纭,或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犯肺证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43.【答案】B
解析:肾气不固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量多,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故只有 B 是不属于肾气不固证的小便异常特点。
44.【答案】B
解析:血分证临床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谵语神昏,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红数;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脉弦数;或见手足蠕动、瘈疭等;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欲寐,耳聋,形瘦,脉虚细。选项 B中斑疹隐隐是营分证的表现。故此题的最佳选项是 B。
45.【答案】D
解析:营分证,因邪热耗伤阴津,故口渴,但热邪又能蒸腾营阴上潮于口,故不多饮。
46.【答案】A
解析: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47.【答案】C
解析: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下通便,
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瘕等。
48.【答案】A
解析:对症治疗功效:对症治疗功效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止痛、止咳、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皆属对症治疗功效。
49.【答案】C
解析:药物单独或配合应用主要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称中药的“七情”配伍。
50.【答案】C
解析: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51.【答案】C解析:桑叶与菊花,二药均能疏散风热,平抑
肝阳,清肝明目,常相须为用治疗外感风热、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及肝阳眩晕等证。
52.【答案】B
解析:考查莲子和芡实的异同点。莲子和芡实均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补中有涩,常用于治疗肾虚遗精、遗尿,脾虚泄泻,脾肾虚带下等证。但莲子兼能养心,可治虚烦、心悸、失眠等证;芡实能除湿止带,为治虚、实带下的常用药。
53.【答案】C
解析:肺热喘咳证。石膏善清肺热,常与麻黄等同用,如麻杏甘石汤。
54.【答案】B
解析:银柴胡:【功效】退虚热,清疳热。胡
黄连:【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55.【答案】E
解析:蒲公英:主治痈肿疔毒,乳痈内痈。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为治疗乳痈要药。故此题的最佳选项是 E。
56.【答案】C
解析:知母入肺肾经而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常配黄柏、生地黄等药用,如知柏地黄丸。
57.【答案】B
解析:龙胆草主治: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58.【答案】B
解析:生石膏煎服。宜先煎。
59.【答案】B
解析: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胎动不安。具有清热安胎之功。
60.【答案】A
解析:玄参:
【应用】
①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咸寒入血分而能清热凉血。
②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
③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61.【答案】E
解析:考查五味子的功效。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既能敛肺止汗,又能宁心安神,所以答案选 E。其他选项都无安神的作用。
62.【答案】B
解析:豨莶草【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63.【答案】B
解析:厚朴主治:①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本品长于行气、燥湿,为消除胀满之要药,如平胃散。
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可下气宽中,消积导滞。常与大黄、枳实同用。
③痰饮喘咳。本品能燥湿化痰,下气平喘。用治痰湿喘咳,如苏子降气汤;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④梅核气。
64.【答案】E
解析:茵陈:【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金钱草:【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65.【答案】E
解析:花椒:【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病证】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66.【答案】C
解析:沉香:【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67.【答案】C
解析:大蓟:【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68.【答案】D
解析:三七: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疗效卓著,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
69.【答案】D
解析:益母草:【功效】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70.【答案】B
解析:五加皮和桑寄生都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用于风湿痹证,筋骨痿软,常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