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冲刺密卷(七)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7-10
中A1 型选择题(1~105 题)
1.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症的是
A. 胸闷
B. 恶寒
C. 口苦
D. 发热
E. 消渴
2. 过怒影响下列哪种功能
A. 呼吸功能
B. 藏血功能
C. 疏泄功能
D. 纳气功能
E. 运化功能
3. 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喘息胸痛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试题】【进入购买】 欢迎加入执业医师交流群:248943119,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
4. 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
A. 二便不通
B. 五心烦热
C. 精神亢奋
D. 烦躁不宁
E. 疼痛剧烈
5. 以下关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正确的是
A. 见微知著
B. 整体审察
C. 四诊合参
D. 病证结合
E. 以上都不是
6. 斑与疹的主要区别是
A. 是否色红成片
B. 是否时现时隐
C. 是否抚之碍手
D. 是否压之褪色
E. 是否伴有身热
7. 疾病的发生归结到一点,就是人体
A. 感受了外邪
B. 阴阳失调
C. 先天禀赋不足
D. 正气虚衰
E. 生理功能衰减
8. 咽部溃烂成片或凹陷者多为
A. 肺胃热轻
B. 肺胃热盛
C. 火毒壅盛
D. 阴虚火旺
E. 以上都不是
9. 满面通红者多属于
A. 阴虚火旺
B. 虚阳上越
C. 外感发热
D. 真寒假热
E. 阳气暴脱
10. 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
A. 哮病
B. 肺胀
C. 气胸
D. 痰饮停肺
E. 夺气失血
11. 在望病人面色时,应首先注意区分的是
A. 主色与客色
答题说明
每一道考题下面有 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B. 善色与恶色
C. 主色与恶色
D. 常色与病色
E. 主色与病色
12. 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中的是
A. 精
B. 气
C. 血
D. 津
E. 液
13. 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 肝脾肾
B. 脾肺肾
C. 心肝脾
D. 脾肺心
E. 肝肺肾
1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
A. 手少阳三焦经
B. 手少阴心经
C. 足厥阴肝经
D. 足少阳胆经
E. 足少阴肾经
15. 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
A. 胸背部分出
B. 头面部分出
C. 四肢肘膝以下分出
D. 四肢肘膝以上分出
E. 四肢末端分出
16. 疠气与六淫邪气的主要区别是
A. 多与季节气候有关
B. 多与地理环境有关
C. 体外入侵
D. 具有强烈传染性
E. 多从皮毛口鼻而入
17. 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8. “大实有羸状”的证候性质是
A. 真实假虚证
B. 实中夹虚证
C. 由实转虚证
D. 真虚假实证
E. 虚实错杂证
19. 属于反治的是
A. 寒者热之
B. 以寒治寒
C. 以寒治热
D. 以热治寒
E. 热者寒之
20. 下列不属于养生方法的是
A. 适应自然,避其邪气
B. 调摄精神,内养真气
C.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D. 动静结合,有益养生
E. 和于术数,适当调补
21. 小儿指纹色青者属
A. 外感表证
B. 里实热证
C. 痛证惊风
D. 血络闭郁
E. 脾虚疳积
22. 以下关于病、证、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疾病反映的是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B. 证反映的是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性质
C. 证具有时相性特征,也具有空间性特征
D. 症状和体征是构成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E. 症可以反映疾病或证候的本质
23. 构成世界的本源是
A. 天气
B. 精气
C. 阳气
D. 水精
E. 地气
24. 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中午
C. 下午
D. 前半夜
E. 后半夜
25.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互为消长
D. 平衡协调
E. 互相转化
26. “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所体现的阴阳关系是
A. 相互转化
B. 消长平衡
C. 交感互藏
D. 互根互用
E. 对立制约
27. 临床常见的心火引动肝火之心肝火旺证,属于
A. 相乘传变
B. 母病及子
C. 相侮传变
D. 子病犯母
E. 反克传变
28. 培土生金法的原理是
A. 五行相侮
B. 五行相克
C. 五行制化
D. 五行相乘
E. 五行相生
29. 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30.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 化生和贮藏精气
B. 受盛和传化水谷
C. 藏神和血液运行
D. 运化和调节血量
E. 疏泄和防止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