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_方剂学考点:第十八章驱虫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7

  第十八章 驱虫剂

  概 说

  【概念】

  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于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为驱虫剂。

  【人体寄生虫分类】寄生虫病种类很多,按其寄生的部位,有肠道、胆道、肝、肺、脑等不同,其治法也不尽相同。本类方剂是以驱杀消化道寄生虫为主,主要适用于寄生在人体消化道的蛔虫、蛲虫、钩虫、绦虫、姜片虫等寄生虫病。

  【症状表现】

  共同表现为:脐腹疼痛,时发时止,痛而能食,面色萎黄,或青或白,或生白斑,或见赤丝,或夜寐齘齿,或胃脘嘈杂,呕吐清水,舌苔剥落,脉乍大乍小等。若失治或误诒,迁延日久,则可呈现肌肉消瘦,饮食不思,精神萎靡,目暗视弱,毛发枯槁,肚腹胀大,青筋暴露,成为疳积之证。

  特殊表现:蛔虫病多见耳鼻作痒,面部白斑,唇内侧有红白点,巩膜上有蓝斑,若蛔虫上窜入胆,则见右上腹钻顶样痛,阵发性痛连右肩,甚或肢厥,呕吐蛔虫;蛲虫病常见肛门作痒,夜间尤甚;钩虫病多有嗜食异物,面色萎黄,浮肿等;绦虫病多见便下白色虫体节片等。

  【药物】常选用驱虫药如乌梅、槟榔、雷丸、鹤虱、使君子、苦楝根皮等为主组成。由于驱虫药的作用各有特长,故应根据不同的寄生虫病而分别选用。大抵驱蛔虫以使君子、苦楝根皮为主;驱蛲虫以百部、雷丸、苦楝根皮为主;驱钩虫以榧子、苦楝根皮为主;驱绦虫以南瓜子、槟榔、石榴皮为主。驱虫剂的药物配伍,应随证之寒热虚实而异。属寒者,常配伍温中祛寒药如川椒、干姜、细辛等;属热者,常配伍苦寒清热药如黄连、黄柏等;若属寒热错杂者,又当寒热并用;兼食积成疳者,常配伍消食化积之神曲、麦芽、山楂等;兼正虚者,常配伍益气补血之党参、白术、当归、熟地等;兼气滞腹满者,配伍厚朴、枳壳、木香等以行气止痛;为促进虫体的排出,还常配伍泻下药如大黄等。

  【使用注意】

  1.服药时应忌吃油腻食物,并以空腹为宜。

  2.有些驱虫药含有毒性,因此在运用时要注意剂量,用量过大,易伤正气或中毒;用量不足,则难生效。

  3.有些驱虫药具有攻伐作用,对年老体弱、孕妇等,使用宜慎重,或禁用。

  4.服驱虫剂之后,见有脾胃虚弱者,宜适当内服调补脾胃之剂,以善其后。

  5.凡见有寄生虫病症状,可以先作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再结合辨证使用驱虫剂,这样可以达到安全、准确的目的。

  代表方如乌梅丸、化虫丸、肥儿丸、驱绦汤等驱虫剂

  乌 梅 丸 (《伤寒论》)

  【方源】《删补名医方论》: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蚘。又主久痢.

  【组成】 乌梅三百枚(480g),细辛六两(180g),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480g),当归四两(120g),炮附子六两(180g),炒蜀椒四两(120g),桂枝六两(180g),人参六两(180g),黄柏六两(180g)。

  【用法】 乌梅用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细末,加蜜制丸,每服9g,一日1~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 温脏安蛔。

  【主治】 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亦治久痢久泻。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喜温而恶寒,蛔虫寄生肠内,若胃热肠寒,不利于蛔虫生存,则扰动不安,不时逆行,上窜入胃或胆腑,阻塞胆道,故见腹痛,烦闷,呕吐,甚则吐出蛔虫。蛔虫起伏无时,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痛甚则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致四肢厥冷发为蛔厥。证属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柯琴曰:“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方解】 故方中重用乌梅为君,且用醋渍,使酸味独重,以酸静蛔,制其扰动,安蛔止痛。配以辛温之蜀椒、细辛,以辛伏蛔,以温脏祛寒;苦寒之黄连、黄柏,以苦下蛔,寒清胃热,四药共为臣药。更以辛热之附子、桂枝、干姜,既助椒、辛温脏祛寒,又以辛制蛔;甘温之当归、人参,补养气血,扶助正气,合桂枝养血通脉,调和阴阳以解四肢厥冷,以上五药均为佐药。蜜甘缓和中,为使药。

  本方又治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泻、久痢。方中乌梅酸涩,可涩肠止泻;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痢;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肾暖脾,助运止泻,此七药寒温并用,祛脏寒清湿热,人参、当归益气调血而扶正。诸药合用,共凑温中补虚,清热燥湿止痢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酸苦甘辛同施,寒热并用,补敛俱备,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运用】 1.本方为治上热下寒之蛔厥证的常用代表方。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久泻、久痢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者,亦可用之。但暴泻、湿热痢均非本方所宜。

  2.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力较弱,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等以增驱虫之力;若热重者,可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可减黄连、黄柏;无虚者,可去人参、当归;呕吐者,可酌加吴萸、半夏以和胃降逆而止呕;腹痛甚者,可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气止痛;便秘者,可酌加大黄、槟榔等以泻下通便。

  3.现代常用于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慢性肠炎、慢性菌痢等属寒热错杂而正虚者。

  【方歌】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文献摘要】《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曰:“火旺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盛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风木耳。《洪范》曰:本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化虫佳剂。久利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

  肥 儿 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小儿疳病者,多因缺乳,食吃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瘦,腹大发竖,不能行步,面黄口臭发热,面无精神。此药杀虫进食。”

  【组成】 炒神曲十两(300g),黄连十两(300g),煨肉豆蔻五两(150g),使君子五两(150g),炒麦芽五两(150g),槟榔二十个(120g),木香二两(60g)。

  【用法】 共为细末,鲜猪胆汁和为小丸,开水调化,空腹服,每次3g,一日2次。三周岁以内小儿药量酌减。

  【功效】 驱虫消积,健脾清热。

  【主治】 小儿疳积。症见食积虫积,停食停乳,肚腹胀满,疼痛,面黄消瘦,发热口臭,大便稀溏。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饮食不节,食滞脾胃,郁久化热,湿热生虫,虫积成疳所致。脾虚则肌肤失养,故面黄体瘦,脾虚运化不及,则大便溏薄。虫积兼食滞,故停食停乳。食积化热,故发热口臭。虫积食滞,气机失畅,则肚腹胀满。治宜健脾消食,清热驱虫。

  【方解】

  方中重用神曲、麦芽消食化积,健脾和中。槟榔、使君子下气驱虫,化积消疳。黄连苦寒既清疳热,又下虫体,且具有清热燥湿之功还可杜其生虫之源。肉豆蔻、木香健脾止泻,行气止痛,合曲、麦健脾消食积。更用苦寒之鲜猪胆汁和药为丸,以助黄连清疳热之力。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共奏驱虫消积,健脾清热之功。食积得消,脾虚得健,热去虫下,正气渐复,病愈而体肥,故方名“肥儿”。

  【运用】

  1.本方为治疗小儿食积、虫积所致的疳病的常用代表方剂。以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为证治要点。服本丸后如泻下酸粘腐臭或蛔虫者,即可停药,一般服药不超过三日;更不可顾名思义,将本丸误作补品而长期服用,意欲“肥儿”。

  2.若脾胃虚弱者,可加党参、白术、山药等以益气健脾;如兼见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枳实等以泻下攻积。

  3.现代常用于小儿肠道蛔虫症、小儿慢性消化不良等属脾虚食积虫积者。

  【方歌】

  肥儿丸内用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

  猪胆为丸热水下,虫疳食积一扫清。

  【文献摘要】

《医林纂要探源》:“谷以养人,而过食成积,神曲、麦芽以变化之;食积则气郁,木香、槟榔以升降之;气郁则生湿热,黄连、川楝子以燥之、泄之;湿热则生虫 ,使君子、黄连、川楝子以杀之。其肠胃薄而太阴未足也。君黄连以健之、厚之;要其本元火不足,而脾胃不能化食也,肉豆蔻以壮命门火而温之。此方本末条理,非他攻伐之方所可易也。”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