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练习题(2)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0-08

  第一单元

  1.B解析:略

  2.C解析:略

  3.A解析:《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故从冬至到立春,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4.D解析:略

  5.C解析: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C是肾的生理功能。

  6.C解析:心藏神,主神志,主宰和协调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同时也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故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依据是心主神志。

  7.E解析:在五脏之中,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气主升主动。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故又言肝主升生之气。脾升散水谷精微,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作用。

  8.C解析: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是肾精及其所化肾气的生理作用。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最基本物质。肾藏精,精化气,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肾精足则肾气充,肾精亏则肾气衰。因而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以及在生命过程中的生殖能力,都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

  9.E解析: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脾两脏中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防止出血。

  10.E解析: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主运化为脾的生理功能;通调水道为肺的生理功能;主受纳为胃的生理功能;主腐熟水谷也是胃的生理功能。主泌别清浊是小肠的生理功能。

  11.E解析:略

  12.D解析:略

  13.D解析:《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

  14.D解析: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15.C解析:六淫中,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侵入,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因气随津泄而致气耗;另一方面则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

  16.C解析:《金贵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载“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7.A解析:血瘀无论病在何处,均易见疼痛,且痛有定处,甚则局部形成肿块,触之较硬,位置比较固定,如肿块生于腹内,称为“癥积”。另外,唇舌紫暗以及舌有瘀点、瘀斑,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也是血液瘀滞的征象。

  18.B解析:《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甘味属土,肾属水。肾藏精主骨,精血互生,肾其华在发。多食甘则伤脾,脾土壅盛,土能乘水,脾病累及于肾,则肾病,可见骨痛而发落。

  19.E解析:略

  20.E解析: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一般情况下,对泄泻、崩漏、尿频等症,多用止泻、固冲、缩尿等法,这些邪实本质的通泄症状出现时,则当以通治通。

  21.C解析: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实证较多见于体质比较壮实的患者。C属于气的失调。

  22.E解析:A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人的孕脉。B主阴盛气结。C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D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惊则气乱,痛则气结,皆属阴阳相搏之候。E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疾而虚弱为阳气将绝之征。

  23.D解析: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24.D解析:略

  25.B解析:阳虚证可见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湿盛证可见头胀而痛,胸闷纳呆、脘痞、恶心,或口不渴,肢体困重酸楚,疲乏无力,苔薄白而腻,脉濡或缓。综合两证的舌象,本题应选B解析:略

  26.A解析: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其形成的原因是热入营血,气血沸涌,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而瘀滞,虚火上炎,舌体脉络充盈,故舌呈绛色。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27.C解析:若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精不上荣所致;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属病重;齿焦有垢,为胃肾热盛,但气液末竭;齿焦无垢,为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28.B解析:咳声如犬吠样,多属肺肾阴虚,火毒攻喉,见于白喉。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甚则呕恶咯血,终止时作“鹭鸶叫声”,名曰顿咳,也称百日咳,常见于小儿,是属肺实,多由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所致。外感风寒咳嗽声音重浊,兼见痰清稀白,鼻塞不通。

  29.C解析:语言春涩者,表现为吐字困难或不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中风后遗症。热扰心神可见谵语,痰火扰心可见狂言,心气不足见错语或独语,A、B、D、E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C

  30.B解析:略

  31.E解析:略

  32.D解析:口淡乏味:因脾胃腐熟运化功能低下,病人食少纳呆,故感口淡乏味,属脾胃气虚。口甜或黏腻:因甜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于口,故感口甜或黏腻,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胄,食停胃中不化,胃中浊气上泛,故感口中酸馊,属伤食。

  33.D解析:阴虚证见口干,但不欲饮,兼见潮热、盗汗、颧红等症;湿热证见口渴,饮水不多,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痰饮内停见大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音;内有瘀血见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见舌质隐青或有青紫色瘀斑,脉涩。

  34.C解析:A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症状。B指自觉眼睑、眦内或目珠瘙痒的症状,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难忍。C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D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的症状,亦称夜盲、雀目、鸡盲。E不属于问目的范畴。

  35.A解析:略

  36.B解析:A见于阳气不足,气血不充。B可见于肾虚、寒证、瘀血、痛症、水饮。C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D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E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37.D解析:A多因心脉急骤闭塞所致,可见于真心痛等病。B多因热邪壅肺,肺络不利所致,可见于肺热病等。C多因痰热阻肺,热壅血瘀所致,可见于肺痈等病。D多因气结痰凝血瘀,经气不和所致,可见于胁肋痛等病。E可由肺癌、胸部外伤等,导致胸部疼痛。

  38.B解析:食滞胃脘指饮食停积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等为主要表现。胃阴虚指阴液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等为主要表现。肝脾不调指肝失疏泄,弹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更溏等为主要表现。肝胃不和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胃阳虚指阳气不足,胃夫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

  39.D解析:脏腑湿热证主要表现为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A、B、C、E分别属于脏或腑的表现。

  40.D解析:血虚证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睑、唇、舌色白,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导致血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血液耗损过多;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血虚证主要指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

  41.E解析:阳水证主要表现为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猛、皮肤薄而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若化热则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42.E解析:略

  43.B解析:一般来说,动物角、甲、壳类药物和矿物类药物,大多需要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植物药中,苦楝皮等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与一般药同入汤剂时,也需先煎。另外,有的药久熬可使其毒性降低(如川乌、草乌、附子、雷公藤等),亦应先煎。

  44.A解析: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45.A解析: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秕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庫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46.B解析:A、C宜空腹服用,D宜饭前服用,E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B宜在饭后服用。

  47.E解析:桑叶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炙桑叶。

  48.A解析:白芥子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49.A解析:A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B凉血滋阴,泻火解毒。C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凉血散瘀的功效,使血流畅而不留瘀,血热清而不妄行。D清热凉血,散瘀止痛。E清热镇痉,平肝息风,解毒消肿。血热妄行。

  50.C解析:略

  51.A解析:略

  52.A解析:A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能清泻三焦之邪火、长于泻心火而除烦,善导心、肺、胃、三焦之热及肝胆湿热之邪由小便而解,其清热利湿作用甚佳。B清肝,明目,通便。C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兼能凉血止痢。D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E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兼能利尿、透疹。

  53.C解析:生地黄清热,生津,滋阴,养血,主治阴虚发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玄参凉血滋阴,泻火解毒。

  54.A解析:A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常用于咽喉肿痛,痰盛咳喘,尤宜于痰热壅盛之咽喉肿痛。B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C主要用作局部止血药,兼治咽喉痛、失音等。D清热解毒,凉血利咽。E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55.D解析:A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B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C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D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E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56.D解析:A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B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C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D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E散寒解表,理气宽中。

  57.B解析:清热药药性寒凉,容易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病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如遇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故尤须明辨,不可妄投。

  58.E解析: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常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故又常用于脾虚水湿内停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其固表止汗及安胎之功,均与补气健脾作用密切相关,可用于脾虚卫弱,肌表不固之汗多及脾气虚弱而胎元不固者。

  59.C解析:A润燥滑肠,下气,利水。B健脾,渗湿,止泻,排脓。C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D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E养肝,宁心,安神,敛汗。

  60.C解析:略

  61.B解析:略

  62.B解析:A橘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B疏肝理气、消积化滞。C破气除痞、化痰消积。D行气止痛。E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63.D解析: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64.E解析: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65.D解析:A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B利水渗湿。C清热利湿,通淋,消肿。D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E利水渗湿,泻热。D甘淡性寒,既能利水,又能解暑热,是治暑湿、湿温的常用药。

  66.A解析:A开窍宁神,化湿和胃。B开窍醒神,辟秽止痛。C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D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E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

  67.D解析:大补阴丸:熟地黄、知母、黄柏、龟甲、猪脊髓。

  68.A解析:方中肉苁蓉温肾益精,润燥滑肠;当归养血和血,辛润通便;牛膝补肾强腰,其性下降;枳壳宽肠下气;泽泻入肾泄浊;少加升麻以升清阳,使清升而浊降。

  69.B解析:其组成:蜀椒、干姜、人参、胶治。

  70.C解析: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实脾散: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槟榔、附子、白茯苓、干姜、甘草。

  71.E解析:略

  72.E解析:其组成有: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73.A解析: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凉膈散:凉膈泻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74.B解析:其组成有:酸枣仁、柏子仁、当归、天冬、麦冬、生地黄、人参、丹参、玄参、茯苳、五味子、远志肉、梧梗。

  75.E解析:其组成有:山楂、六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

  76.C解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香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77.E解析:柴葛解肌汤: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結梗。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78.C解析:略

  79.E解析: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有: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炒)、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

  80.A解析:略

  81.C解析:方中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82.B解析: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与君药相伍,以助安神除烦之功。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之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

  83.D解析: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

  84.C解析: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体现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85.B解析:生化汤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主治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86.E解析: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87.A解析:补中益气杨主治:①烦劳内伤。②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③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④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88.A解析:大秦艽汤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89.A解析: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主治肺卫气虚证。

  90.B解析:舟车丸行气破泄,逐水消肿,通利二便。用于水肿臌胀、形气倶实之证。

  91.D解析: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对应到脏腑上为,肝乘脾、脾乘肾、肾乘心、心乘肺、肺乘肝。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92.C解析: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对应到脏腑上为,肝乘脾、脾乘肾、肾乘心、心乘肺、肺乘肝。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93.A解析: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足。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94.D解析: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足。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95.B解析:人体之气由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来源于饮食物的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水谷之气,简称为“谷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部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96.D解析:人体之气由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来源于饮食物的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水谷之气,简称为“谷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部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97.E解析: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喜则气缓:是指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重者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

  98.A解析: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喜则气缓:是指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重者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

  99.D解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手太阴肺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上肢外侧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8寸以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内踝尖上8寸以上则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下肢外侧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100.E解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手太阴肺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上肢外侧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8寸以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内踝尖上8寸以上则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下肢外侧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101.C解析:冲脉可以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循经上至头,下至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可谓贯穿全身,分布广泛,为一身气血之要冲,故能“通受十二经气血”。且上行者,行于脊内渗诸阳;下行者,行于下肢渗诸阴,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之气血,故有“血海”和“十二经咏之海”之称。任脉为诸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

  102.B解析:冲脉可以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循经上至头,下至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可谓贯穿全身,分布广泛,为一身气血之要冲,故能“通受十二经气血”。且上行者,行于脊内渗诸阳;下行者,行于下肢渗诸阴,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之气血,故有“血海”和“十二经咏之海”之称。任脉为诸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

  103.A解析:治病求本是中医治则之一,在临床运用之一治则的时候,必须正确把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故正治与反治都属于治病求本。

  104.A解析:治病求本是中医治则之一,在临床运用之一治则的时候,必须正确把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故正治与反治都属于治病求本。

  105.A解析: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腹胀纳少,甚则食后胀甚,大便溏薄,或肢体倦怠,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水肿,舌淡苔白,脉缓弱。该病例符合此证的表现。命门火衰主要表现为面色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或尿少,周身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该病例符合此证的表现。

  106.E解析: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腹胀纳少,甚则食后胀甚,大便溏薄,或肢体倦怠,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水肿,舌淡苔白,脉缓弱。该病例符合此证的表现。命门火衰主要表现为面色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或尿少,周身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该病例符合此证的表现。

  107.E解析:略

  108.A解析:略

  109.E解析:略

  110.D解析:略

  111.A解析:血瘀证可见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在腹内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称为癥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可见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皮肤显露红色脉络),或下肢筋青胀痛,妇女可见经闭。气陷证主要表现为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以气虚证伴有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

  112.B解析:血瘀证可见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在腹内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称为癥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可见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皮肤显露红色脉络),或下肢筋青胀痛,妇女可见经闭。气陷证主要表现为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以气虚证伴有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

  113.A解析:肺肾气虚主要表现为咳嗽无力,呼多吸少,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乏力,自汗,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心肺气虚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咳喘,或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114.D解析:肺肾气虚主要表现为咳嗽无力,呼多吸少,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乏力,自汗,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心肺气虚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咳喘,或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115.B解析:略

  116.E解析:略

  117.A解析:略

  118.B解析:略

  119.A解析:A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B清肝热,通便。C泻热行滞,通便,利水。D泻下逐饮、消肿散结,E泻水逐饮,主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形证俱实者。

  120.A解析:A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B清肝热,通便。C泻热行滞,通便,利水。D泻下逐饮、消肿散结,E泻水逐饮,主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形证俱实者。

  121.C解析:A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B清热泻火,滋阴润燥。C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D清热生津,消肿排脓。E清火明目。

  122.C解析:A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B清热泻火,滋阴润燥。C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D清热生津,消肿排脓。E清火明目。

  123.E解析:A凉血止血,化痰止咳。B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C收敛止血,消肿生肌。D本品有化瘀而不伤正,止血而不留瘀之特点,药效卓著,实为血证良药。E能温经止血。

  124.A解析:A凉血止血,化痰止咳。B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C收敛止血,消肿生肌。D本品有化瘀而不伤正,止血而不留瘀之特点,药效卓著,实为血证良药。E能温经止血。

  125.B解析: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常用于热毒血痢,配伍他药兼治阴痒、疟疾等证。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常用治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以及热入营血,舌绛神昏等证;也可用治热淋涩痛。另外,连翘心尤长于清心泻火而善治热入心包,高热神昏的病证。

  126.A解析: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常用于热毒血痢,配伍他药兼治阴痒、疟疾等证。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常用治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以及热入营血,舌绛神昏等证;也可用治热淋涩痛。另外,连翘心尤长于清心泻火而善治热入心包,高热神昏的病证。

  127.A解析:A安神解郁,活血消肿。B养心阴,补益心、肝之阴血。C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D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E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128.D解析:A安神解郁,活血消肿。B养心阴,补益心、肝之阴血。C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D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E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129.E解析:A清利湿热,利胆退黄。B利湿祛独,祛风除瘦。C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D清热利湿,止痒。E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130.C解析:A清利湿热,利胆退黄。B利湿祛独,祛风除瘦。C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D清热利湿,止痒。E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131.B解析: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主要用于痰热咳喘和中风痰迷,惊病癫狂;牛黄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神昏,小儿惊风癫痼以及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等。

  132.E解析: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主要用于痰热咳喘和中风痰迷,惊病癫狂;牛黄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神昏,小儿惊风癫痼以及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痈疽疔毒等。

  133.A解析:蛇床子的功效是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土茯苓的功效是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要用于治疗梅毒,肢体拘挛,湿疹瘙痒以及痈肿疮毒。

  134.D解析:蛇床子的功效是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土茯苓的功效是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要用于治疗梅毒,肢体拘挛,湿疹瘙痒以及痈肿疮毒。

  135.A解析: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炙甘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136.D解析: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炙甘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137.A解析: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赛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138.E解析: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赛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139.E解析:舟车丸行气破泄,逐水消肿,通利二便,用于水肿鼓胀、形气俱实之证。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枳实消痞丸消痞除满,健脾和胃。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泻热通便;用于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胃肠积滞,脘腹胀痛,大便不通。枳实导滞丸消滞利湿,泻热通便。

  140.D解析:舟车丸行气破泄,逐水消肿,通利二便,用于水肿鼓胀、形气俱实之证。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枳实消痞丸消痞除满,健脾和胃。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泻热通便;用于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胃肠积滞,脘腹胀痛,大便不通。枳实导滞丸消滞利湿,泻热通便。

  141.C解析: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沬,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142.D解析: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吴茱萸汤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沬,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143.D解析:连朴饮由制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炒香豉、焦栀子、芦根组成;三仁汤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组成。

  144.C解析:连朴饮由制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炒香豉、焦栀子、芦根组成;三仁汤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组成。

  145.E解析:葛花解醒汤主治酒积伤脾证,表现为眩晕呕吐,酒食伤脾,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苔腻脉滑。健脾丸主治脾虚食积证,主要表现为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薄腻,脉虚弱。

  146.A解析:葛花解醒汤主治酒积伤脾证,表现为眩晕呕吐,酒食伤脾,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苔腻脉滑。健脾丸主治脾虚食积证,主要表现为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薄腻,脉虚弱。

  147.D解析:略

  148.B解析:略

  149.C解析:略

  150.A解析:略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