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第七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8-23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一、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可在四肢关节,重者可内舍于脏。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辨证要点:①辨邪气的偏盛;②辨别虚实。

  行痹:痹痛游走不定,属风邪盛;

  痛痹: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属寒邪盛;

  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属湿邪盛;

  热痹: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属热邪盛;

  瘀: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

  痰: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

  实: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

  虚:痹痹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

  虚实夹杂证: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

  1. 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

  (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芎

  2. 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沙

  3. 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

  4. 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加减

  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地黄、芍药、杜仲、牛膝、桑寄生

  痹症与痿证:①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②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③部分痿证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则是由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二、痉病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成为“痓”

  三、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

  病机关键: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

  病机:五脏病机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病性:本病以热证、虚证多见,虚实夹杂亦不少。

  辨证要点:重在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痿证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之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病位多在脾胃;凡以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

  四、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病机: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肾虚为本)

  1. 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 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加减

  3.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 肾虚腰痛: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