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第九单元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7-02

  第九单元 消毒与隔离

  最重点是什么?

  1.消毒的概念及目的

  2.消毒方法

  3.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哪些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4.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细目一:消毒

  一、消毒的概念

  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 ,借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

  二、消毒目的

  ①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

  ②防止患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

  ③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

  三、消毒种类

  (一)疫源地消毒

  对有传染源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杀灭由传染源排出到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包括:

  1.随时消毒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过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

  2.终末消毒传染源住院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最后一次彻底消毒,以期将患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消毒范围包括患者所处环境,接触的物品和排泄物,以及患者治愈后出院前的自身消毒或对死亡患者的尸体处理等。

  (二)预防性消毒

  在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及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患者如骨髓移植患者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

  四、消毒方法

  1.高效消毒法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 。该消毒法包括热力灭菌、电离辐射、微波等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剂醛类、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臭氧。含氯类及碘伏消毒效果介于高中效消毒剂之间。

  2.中效消毒法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包括碘类、醇类、酚类和有些含氯类消毒剂。

  3.低效消毒法 只能消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类病毒 ,如通风换气、冲洗及低效消毒剂季胺盐类及胍类。

  细目二:隔离

  一、隔离的概念

  把传染期内的患者或病原携带者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之下,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便于管理、消毒和治疗 。这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

  二、 隔离的种类

  主要有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及昆虫隔离。

  三、 隔离的期限

  根据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而确定,同时尚应根据临床表现和微生物检验结果来决定。某些传染病患者出院后尚应追踪观察。

  细目三:医院感染的预防

  1. 医院感染的概念

  广义概念 :是指患者因住院、陪诊或医院工作人员 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临床显示症状的 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害者在医院期间是否发病 ,均属医院感染。

  狭义概念 :仅指住院患者发生的感染,平时所提及的医院感染即此类情况。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①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者,则以自入院时起超过该平均(或常见)潜伏期的感染。

  ②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④新生儿经产道时获得的感染。

  ⑤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2.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

  (1)标准预防的概念 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要求医护人员在医疗行为中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即所有的患者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患者 ,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

  ③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②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护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