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第七单元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7-02
中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菌痢)
最重点是什么?
1.病原学
2.临床表现
3.病原治疗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
根据菌体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将痢疾杆菌分为四群:A群(志贺菌群)、B群(福氏菌群)、C群(鲍氏菌群)和D群(宋内菌群)。
目前发达国家以D群为主,我国以B群为主 ,近年来D群有增多趋势。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三、临床表现
潜伏一般1~4日,短者可为数小时,常者可为7天。
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分为下列各型: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最常见,表现为急性起病,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腹痛、腹泻,开始为稀水样便,继之黏液脓血便,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可有压痛,肠鸣音亢进。病程1周左右,多数患者自然缓解或恢复,少数转为慢性。
2.非普通型(轻型)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但成人偶尔也可发生。
特点:起病急骤,突起高热,病势凶险,很快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嗜睡、昏迷、抽搐。常于数小时内迅速出现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患者肠道症状常不明显或缺如,需经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便检查方能确诊。可分以下3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表现为循环衰竭。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冰冷、发绀,脉细数、血压下降、少尿。可伴有意识障碍、DIC、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2)脑型(呼吸衰竭型)
表现为脑水肿甚至脑疝。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有瞳孔大小不等、昏迷、惊厥及呼吸衰竭。
(3)混合型 :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病情最严重,病死率高。
(二)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为慢性菌痢。
1.急性发作型:由慢性菌痢史,常因进食生冷或受凉、劳累诱发。
2.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亦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3.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便培养有痢疾杆菌,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
四、诊断及确诊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多发,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2.慢性迁延型病人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
3.重型有休克型、脑型及混合型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轻、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2.粪便检查
(1)常规检查:外观黏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每高倍视野15个及以上)及红细胞。
(2)病原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休息、饮食。
(二)病原治疗(抗菌治疗)
首选喹诺酮类 ,慢性迁延型菌痢则需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三)支持及对症治疗:补液、解痉、退热药。
(四)中毒性菌痢的抢救治疗
1.抗菌治疗:药物选择与急行菌痢相同,但应采用静脉给药;
2.抗休克治疗:早期快速输液,扩充血容量;
3.解除血管痉挛,改善末梢循环;
4.防治脑病:物理降温以降低氧耗或减轻脑水肿。高热及频繁惊厥者,短暂给予冬眠合剂;甘露醇及地塞米松的应用。
【习题】
1.痢疾杆菌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 D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能对抗肠粘膜局部免疫力,分泌性IgA
D.对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侵袭力
E.有对抗肠粘膜正常菌群的能力
2.中毒型细菌痢疾的发病原理可能是 D
A.细菌侵入量多
B.细菌毒力强
C.细菌侵入数量多且毒力强
D.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呈强烈过敏反应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的强烈过敏反应
3.细菌性痢疾的病变部位主要是 A
A.乙状结肠、直肠
B.空肠
C.回肠
D.十二指肠
E.以上都不是
4.菌痢流行间歇期间的重要传染源是 E
A.急性期病人
B.轻症病人
C.重症病人
D.急性恢复期病人
E.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5.女,33岁,昨晚吃街边烧烤后于今晨3时突然畏寒、高热、呕吐、腹痛、腹泻,腹泻共4次,开始为稀水样便,继之便中带有粘液和脓血。在未做实验室检查的情况下,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B
A.急性轻型细菌性痢疾
B.急性普通型细菌性痢疾
C.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D.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E.慢性迁延型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