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四十四单元痿证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6

  第四十四单元 痿证

  细目一:概述

  一、痿证的概念及源流

  1.瘘证的概念

  痿证是因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 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2.痿证的源流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在治法方面又提出“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

  二、痿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痿证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打损伤,药物损害。外因:感受温毒,湿热浸淫。

  二、痿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于五脏虚损。

  基本病机:实则筋脉肌肉受邪,气血运行受阻;虚则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细目三:诊断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痿证的辨证要点

  二、掌握古代医家重视“治痿独取阳明”、“泻南方,补北方”的理论与方法

  在治疗上,《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所谓“独取阳明”,主要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痿证 。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的生化,所以凡属胃津不足者,宜养阴益胃;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脾胃功能健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旺盛,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恢复。其次,“独取阳明”尚包括祛邪的一面。所以,临床治疗时,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调理脾胃,“治痿独取阳明”既要重视补虚养阴,也不能忽视清阳明之热,更不能单以“独取阳明”统治各类痿证。如朱丹溪主张“泻南方、补北方”,则是从泻心火、滋肾阴入手,使水火相济,金水相生,五脏滋润,可认为是治疗痿证的另一法则。

  三、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和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1.肺热津伤证

  主症: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 ,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 ,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生甘草、阿胶、苦杏仁、炒胡麻仁、生石膏、霜桑叶、炙枇杷叶。

  2.湿热浸淫证

  主症: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 ,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 ,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代表方:加味二妙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黄柏、萆薢、防己、薏苡仁、蚕砂、木瓜、牛膝、龟板。

  3.脾胃虚弱证

  主症: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 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白或萎黄无华 ,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甘草、大枣、黄芪、当归、薏苡仁、茯苓、砂仁、陈皮、升麻、柴胡、神曲。

  4.肝肾亏损证

  主症: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 ,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代表方:虎潜丸加减。

  常用药:狗骨、牛膝、熟地、龟板、知母、黄柏、锁阳、当归、白芍、陈皮、干姜。

  5.脉络瘀阻证

  主症:久病体虚,四肢痿弱 ,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代表方: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