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四十三单元痉证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6
中第四十三单元 痉证
细目一:概述
一、痉证的概念及源流
1.痉证的概念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痉”。
2.痉证的源流
《金匮要略》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临证指南医案》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
二、痉证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痉证发病的常见病因
内因:久病过劳,失血、误汗,耗伤津血。外因: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乘袭。
二、痉证的常见病机及转化
痉证的病位在筋脉,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阴血不濡,筋脉失养,导致风阳内动。
细目三:诊断
痉证的诊断要点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外感与内伤致痉、虚证与实证的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致痉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内伤发痉则多无恶寒发热。
2.辨虚实: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者,多属实证;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多属虚证。
二、痉证的治疗原则
痉证的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舒筋解痉以治其标,养血滋阴以治其本。 由于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就成为治疗痉证的重要方法 。
三、邪壅经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心营热盛、痰浊阻滞和阴血亏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需要牢记的架构图】
1.邪壅经络证
主症:头痛,项背强直 ,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 。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葛根、白芍、甘草。
2.肝经热盛证
主症:高热头痛 ,口噤治法: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竹茹、茯神、白芍、生地、甘草。
3.阳明热盛证
主症: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 ,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代表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粳米、甘草。
4.心营热盛证
主症: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代表方:清营汤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玄参、生地、麦冬。
5.痰浊阻滞证
主症:头痛昏蒙 ,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镇痉。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防风、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枳实、茯苓、白术、全蝎、地龙、蜈蚣。
6.阴血亏虚证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 ,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
四、刚痉与柔痉的治法和方药
邪壅经络,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为刚痉,以葛根汤为主方。
邪壅经络,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者,为柔痉,以栝萎桂枝汤为主方。
五、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邪壅经络证,湿热偏盛,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用三仁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