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四十一单元虚劳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6
中第四十一单元 虚劳
细目一:概述
一、虚劳的概念及源流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
二、《理虚元鉴》中“治虚有三本”的论述
《理虚元鉴》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三、虚劳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虚劳的常见病因
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大病久病,误治失治。
二、虚劳的病理性质、病变部位和病变过程
虚劳的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更为重要。
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
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
细目三:类证鉴别
虚劳和肺痨鉴别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虚劳的治疗原则及与脾、肾两脏的关系
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应重视补益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为生命的本元。重视补益脾肾,先后天之本不败,则能促进各脏虚损的恢复。
二、虚劳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气虚
1.肺气虚证
主症: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代表方: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熟地、五味子、百合、紫菀、桑白皮。
2.心气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养心。
代表方:七福饮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当归、酸枣仁、远志。
3.脾气虚证
主症: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扁豆。
4.肾气虚证
主症: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补肾。
代表方:大补元煎加减。
常用药:人参、山药、炙甘草、杜仲、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当归。
(二)血虚
1.心血虚证
主症: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宁心。
代表方:养心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肉桂、半夏曲。
2.肝血虚证
主症: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治法:补血养肝。
代表方: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当归、芍药、川芎。
(三)阴虚
1.肺阴虚证
主症: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甘草。
2.心阴虚证
主症: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心。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
3.脾胃阴虚证
主症: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胃。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
4.肝阴虚证
主症: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治法:滋养肝阴。
代表方:补肝汤加减。
常用药:地黄、当归、芍药、川芎、木瓜、甘草、麦冬、酸枣仁。
5.肾阴虚证
主症: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龟板胶、枸杞、山药、菟丝子、牛膝、山茱萸、鹿角胶。
(四)阳虚
1.心阳虚证
主症: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治法:益气温阳。
代表方:保元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
2.脾阳虚证
主症: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法:温中健脾。
代表方:附子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附子、干姜。
3.肾阳虚证
主症: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腹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熟地、山药、枸杞、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