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二十八单元头痛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2
中第二十八单元 头痛
细目一:概述
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
1.头痛的概念
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头痛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
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细目三:类证鉴别
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
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室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
二、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
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三、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判断其证候不同
头痛因于痰湿者,重坠或胀;肝火者,跳痛;寒厥者,冷痛而刺痛;阳亢者,痛而胀;气血、肝肾阴虚者,隐痛绵绵或空痛。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头痛的治疗原则
二、风寒、风热和风湿外感头痛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寒头痛
主症: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
治法:疏散风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常用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薄荷、菊花、蔓荆子。
2.风热头痛
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菊花、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
3.风湿头痛
主症:头痛如裹 ,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三、肝阳、肾虚、血虚、痰浊和瘀血内伤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肝阳头痛
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 ,夜寐不宁,口苦而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钩藤、菊花、山栀、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2.血虚头痛
主症: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 ,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白芍、首乌、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川芎、菊花、蔓荆子、五味子、远志、酸枣仁。
3.痰浊头痛
主症: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枳壳、厚朴、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蔓荆子。
4.肾虚头痛
主症: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方:大补元煎加减。
常用药:熟地、枸杞、女贞子、杜仲、川断、龟板、山萸肉、山药、人参、当归、白芍。
5.瘀血头痛
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 ,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当归、白芷、细辛,郁金、全蝎、蜈蚣、僵蚕。
四、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风寒头痛,寒邪侵于厥阴经脉,症见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脉弦者,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藁本、川芎、细辛; 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加白芷、川芎。
五、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
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六、偏头痛的治疗
偏头痛的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胀痛、刺痛或跳痛,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痛止如常人。可因情绪波动或疲劳过度而引发,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最为密切。 治疗当以平肝清热,熄风通络为法,选用菊花、天麻、黄芩、白芍、川芎、白芷、生石膏、珍珠母、藁本、蔓荆子、钩藤、全蝎、地龙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