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二十七单元鼓胀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2
中第二十七单元 鼓胀
细目一:概述
鼓胀的概念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鼓胀的病机要点,鼓胀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
鼓胀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
基本病机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病理因素为气滞、瘀血、水湿 。
二、 酒食不节、情志刺激、黄疸及积聚久治不愈、虫毒感染 等因素导致鼓胀的病因病理
1.酒食不节:如嗜酒过度,或恣食甘肥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鼓胀。
2.情志刺激:忧思郁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滞涩,日久由气及血,络脉瘀阻。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运失健,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而成鼓胀。
3.虫毒感染:多因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两伤,形成癥积;气滞络瘀,清浊相混,水液停聚,乃成鼓胀。
4.病后续发:黄疸日久,湿邪蕴阻,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或瘕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水湿不化,均可成鼓。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鼓胀的诊断要点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二、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 ,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丽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鼓胀的辨证要点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二、鼓胀的治疗原则
三、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阴虚水停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气滞湿阻证
主症: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 ,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
2.水湿困脾证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 精神困倦,怯寒懒动 ,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 ,脉缓。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
3.水热蕴结证
主症: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4.瘀结水留证
主症: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 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调营饮加减。
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
5.阳虚水盛证
主症: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卢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6.阴虚水停证
主癍: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
四、鼓胀之水热蕴结证治疗加减变化
鼓胀之水热蕴结证,如腹部胀急殊甚,大便干结,可用舟车丸 行气逐水,但其作用峻烈,不可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