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第十八单元噎膈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0

  第十八单元 噎膈

  细目一:概述

  一、噎膈的概念及源流

  1.噎膈的概念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 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往以噎膈并称。

  2.噎膈的源流

  《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脘管窄隘”。

  二、噎膈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噎膈的常见病因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久病年老。

  二、噎膈与气、痰、瘀、虚的关系

  本病初期,以标实为主,痰、气、瘀三者交互搏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因此吞咽格拒,饮食难下。久则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伤阴耗液,病机由标实转为正虚为主,病情由轻转重。

  三、噎膈的病机特点及转化

  噎膈的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基本病机为食管狭窄,津液干涸。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指阴津损伤,严重者为气虚阳微。标实为痰、气、瘀阻塞食道。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噎膈的诊断要点

  1.轻症患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紧缩感。

  2.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严重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3.病人常有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等病史。

  二、噎膈与反胃的鉴别

  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噎膈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入,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三、噎膈与梅核气的鉴别

  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噎膈的辨证要点

  临床应辨标本主次。标实当辨气结、血瘀、痰阻三者之不同。本虚多责之于阴津枯槁为主,发展至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之证。

  二、噎膈的基本治疗原则

  三、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内结、气虚阳微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1.痰气交阻证

  主症: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 ,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启膈散加减。

  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沙参、川贝母、茯苓、杵头糠、荷叶蒂。

  2.津亏热结证

  主症:食入格柜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 ,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竹茹、芦根、甘草。

  3.瘀血内结证

  主症: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 ,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通幽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桃仁、红花、升麻、甘草。

  4.气虚阳微证

  主症: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补气运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熟地、山药、山萸肉、附子、肉桂、鹿角胶、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杜仲。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