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考点:队列研究的相关计算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31

  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的计算是队列研究资料分析的关键,常用指标有: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和标化比。

  (一)累积发病率: 分子为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死亡)人数,分母为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此种计算是在研究人群数量大且稳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累积发病率的量值变化范围为0 ~1。

  (二)发病密度: 计算时以观察人时作为分母进行计算。发病密度的量值变化范围是0→∞。

  (三)标化比: 在研究对象数目少,结局事件发生率低时,以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为标准,计算研究人群的理论发病(死亡)人数,即预期发病(死亡)人数,再计算该人群实际发病(死亡)人数与预期发病(死亡)人数之比,求得标化发病(死亡)比。最常用的是标化死亡比(SMR)。SMR<1说明被标化组人群的实际死亡人数小于该研究人群的期望死亡人数,也就说明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不如被标化人群。

  根据以上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接下来就能够计算出相对危险度(RR)和归因危险度(AR),从而评价暴露的效应。

  (一)相对危险度(RR): 表明暴露组发病(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RR=Ie/I0,式中Ie和I0分别代表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发病(死亡)危险,用累积发病率或发病密度测量。

  (二)归因危险度(AR): 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的差值。AR=Ie-I0。

  RR与AR二者都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但是二者的流行病学意义是不同的,注意区分。RR说明暴露者发生相应疾病的危险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AR则是指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因该暴露因素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消除该暴露因素,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前者具有病因学的意义,后者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