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复习资料:第五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09
中第五章 营养与营养现关疾病
l 肥胖症的定义: 指人体脂肪的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的过量扩增,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快增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脂肪细胞增多--增生型:幼年起病者、不易控制;BMI>40 kg/ m2
细胞体积增大--肥大型:成年起病者,中心型体脂积聚;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HBP等)
两者同时存在--增生肥大型
l 判断指标:
1. 人体测量法(常用):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皮褶厚度等
1) 身高标准体重法:肥胖度(%)=(实际体重-身高标准体重)/身高标准体重*100%
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身高-100)× 0.9
2) 皮褶厚度法
3) 体质指数法 BMI=体重(kg)/身高2(m2)
4)其他指标:腰围-- Who肥胖标准:男性> 94cm(2.82尺);女性> 80cm(2.4尺)
腰臀比(WHR)--男性> 0.9;女性> 0.8
2001年6月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中国成年男女
超重标准 BMI>24和腰围>85cm(男)80cm(女)
肥胖标准 BMI>28
2. 物理诊断法: CT、MRI扫描等;
脐孔或第4~5腰椎间水平内脏脂肪面积:正常<110cm²;肥胖≥ 120cm2
3. 化学测量法
l 肥胖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一、遗传
至少24种以肥胖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的遗传病;瘦素(节俭基因);家族史:多基因遗传
二、内分泌因素
下丘脑性肥胖:肿瘤、手术、外伤;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肿瘤、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素瘤;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及绝经;高胰岛素血症
三、神经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抑制食欲:精神过度紧张、交感神经兴奋;食欲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抑郁
四、饮食因素
过量饮食:摄入量>消耗量;不良的进食习惯:暴饮暴食、吃零食;高脂饮食:饱和脂肪酸;
进食次数;饮酒:长期非大量饮酒者
五、体力活动
l 流行病学特点
地区分布: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 年龄分布:成年型 多起病于20~25岁;40~45岁女性为多见
性别分布:男性 “苹果型” —脂肪分布在腰以上;
女性 “梨型” —脂肪分布在腰以下
l 肥胖症的临床表现
肥胖患者可因体型而产生自卑感、焦虑、抑郁等身心问题
l 肥胖症的饮食治疗原则
1、合理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注意:能量不可骤减,要循序渐进;与体力活动相结合;营养平衡
一般认为:每日摄入能量比其所需能量少500~600kcal可每周减轻体重0.5~1.0kg
2、供能营养素比例适宜
碳水化合物:50~65%,限制低分子糖摄入;蛋白质:20~30%;
脂肪:10~20%,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 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限制能量,使体脂消耗和组织蛋白的丢失;为维持氮平衡,须保证膳食足够优质蛋白;蛋白质供给应控制在总能量的20%~30%;蛋白质营养过度将会导致肝肾功能的损伤;低能膳中蛋白质的供给量不可过高
※ 限制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供能量以占50~65%为宜。以维持机体器官的能量代谢,防止酮症的发生,严格控制低分子糖类摄入 及晚餐后和睡前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少吃蔗糖、麦芽糖、糖果、蜜饯等:消化吸收快,空白能量易使机体对糖负荷增加, 反馈性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不利于减肥
※严格控制脂肪:脂肪能量密度高,易导致机体能量过多;过多脂肪摄入易引起酮症;为使膳食含能量较低,耐饥性较强,脂肪控制在总热量10%~20%;膳食胆固醇的供给量300mg/d为宜
3、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应
补充因控制饮食造成的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改善和促进代谢;防止并发症
4、餐次安排:3次或以上
※提倡戒酒:酒不利于脂肪和糖代谢;酒可诱发体内糖原异生障碍,致酮体增多;长期饮酒还会影响脂肪代谢,使血浆甘油三酯升高,诱发肝脂肪变性
原发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营养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
l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营养防治原则
1) 控制热能摄入,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肥胖是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体重与血压:肥胖者更易患高血压; 腹型肥胖者(中心型或男子型)比四肢型与高血压相关性更强;体重下降或体脂水平下降可使血压下降
2) 限制钠盐,适当补钾钠
钾能促进排钠,吃大量蔬菜可增加钾摄入量,有可能保护动脉不受钠的不良作用影响。
钠有扩容作用,增加心、肾负荷;提倡<6g/d,需长期坚持
限盐方法:少盐 :5~6g/d,不食咸菜、咸肉等;低盐 :<2g/d or 10ml酱油
无盐 : 低盐和无盐不易接受,可采用以下方法:
1将盐末撒在菜面,刺激味蕾,引起食欲。
2充分利用酸性佐料
3.肉食最好用烤的方法,加以芳香类蔬菜,如芹菜、辣椒等
3) 适当限制脂肪与胆固醇:产热量<30%,P/S=1~1.5,Ch<300mg/日,可适当吃鱼,豆制品、禽类
4)适当补充钙、镁,丰富维生素
钙可减轻钠的升压作用,增加膳食钙摄量的干预研究表明,钙的增加使有些患者血压降低。
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 ,香蕉、紫菜、海带、土豆、豆制品及菇类
多吃蔬菜和水果 :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
5)控制饮酒,忌浓茶
不提倡用少量饮酒预防冠心病,提倡高血压患者应戒酒
如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精<20-30g,女性<15-20g
l 高脂血症的分型及病因
病因:外源性: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糖类摄入过多-------胰岛素------- VLDL合成
内源性:脂质代谢异常,原因:遗传: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家族性);继发于糖尿病、肝病、肥胖症、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胰腺、痛风、柯兴综合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l 高脂血症的营养防治原则
1. 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 (Ch > 220mg/100ml,甘油三酯 < 160mg/100ml)
a. 限制胆固醇的摄入:轻<300mg/日,中、重<200mg/日
b. 限制脂肪的摄入:限制动物性脂肪;适当↑植物油, P/s=1.5~2.0
c.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d. 增加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摄入:葱、大蒜、香菇、黑木耳、草头、大豆及制品
2.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甘油三酯>160mg/100ml, Ch<220mg/100ml)
a. 限制总热能的摄入,增加运动,持或达到理想体重。
b.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60%,50%左右为好),忌吃砂糖、水果糖等单糖类。
c. 中度胆固醇、脂肪CHL<300mg/日,脂肪占总热量<30%。
d. 增加膳食纤维,保证有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摄入。
营养因素对高脂血症的影响;膳食脂类对血脂的影响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遗传、年龄、肥胖、吸烟、机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缺乏体力活动等
l 冠心病的营养防治原则
1 . 控制总热能,使体重接近或达到标准体重。
2. 限制脂肪与胆固醇(优质少量)
3. 多进食大豆蛋白、鱼类蛋白
4. 少吃精制糖、选用淀粉类。
5. 增加膳食纤维
6. 充足V,M
7. 戒烟、如饮酒要适量、饮茶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因,。
营养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l 糖尿病营养治疗的目的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饮食治疗目的
恢复和维持正常血糖;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控制病情防治并发症(眼、肾、心、 神经、皮肤等)
减少药物用量;控制血脂水平
二、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
合理控制总热能的摄入(总原则) ;
平衡三大营养素比例;
利用食物成分交换表,制定个体化方案(病情、年龄、身高、活动强度、体重);
长期坚持、终生治疗
复习思考题
1.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原则有哪些?
2.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3.如何为糖尿病病人制定具体的饮食治疗计划?
DM 饮食计算方法概括为三种:。1、细算法(食物成分表计算法);2、食品交换份数法(临床应用较多);3、统一菜肴法: 固定菜肴,主食补足剩余热能
(一)确定总热量
总热量=理想体重×按需热卡数;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体型判断:BMI;
成人糖尿病热能供给量(kcal/kg.d)
(二)确定三大营养素的供给量
基本比例:碳水化合物50-65% ;脂肪20-25%;蛋白质15-20%
结合病情、饮食习惯予以调整;肥胖者:减少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量;消瘦者:增加蛋白质和脂肪量
(三)确定用餐次数
定时定量:三餐(1/3,13,1/3或1/5,2/5,2/5);四餐(1/7,2/7,2/7,2/7)
应用胰岛素或易出现低血糖者:正餐之间或临睡前加餐:占总热量5~10%
(四)制定食谱
食品交换法(是普遍采用的膳食简便计算法)
特点:粗略、易掌握、食谱交换方便、易被接受;六大类:谷、蔬菜、水果、瘦肉、乳、油脂。
等值食品可互相交换,营养价值基本相等。可列出不同热量的交换份内容。不同热量饮食分配结构;食品交换法营养素含量比较
4.痛风的饮食控制原则有哪些?
1) 限制嘌呤饮食
急性期:嘌呤摄入量<150mg/日,减少外源性核蛋白摄入
含嘌呤丰富的食物:瘦肉类、动物肝、肾、胰、心、脑及肉馅、肉汁、肉汤,鱼类有鲭鱼、鲥鱼、鱼子、小虾、淡菜等。
2) 控制能量摄入,减轻体重
3) 适量限制蛋白质和脂肪
4) 合理供给碳水化合物
5) 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6) 供给充足的水分
7) 禁用刺激性食物
5.肿瘤的营养防治原则
1. 掌握:饮食治疗的计算并学会编制食谱。肾病综合症病人的营养治疗目的和治疗原则。各种营养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常见恶性肿瘤的营养防治措施。
2. 熟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营养因素改变。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营养因素改变。肾病综合症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肾病综合症病人的营养因素改变,肾病对机体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肾脏疾病的营养生理特点,肾脏疾病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内生水、外生水的概念。肿瘤流行病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