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年公共卫生助理医师考试《药理学》重点突破:第二十一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9-12

  第四节 碳酸酐酶抑制药【新大纲添加内容】

  一、作用与作用机制

  乙酰唑胺通过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而抑制HC03-,的重吸收,治疗量时乙酰唑胺抑制近曲小管约85%的HC03-的重吸收。由于Na+在近曲小管可与HC03-结合

  排出,近曲小管Na+重吸收会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但集合管Na+重吸收会大大增加,使K+的分泌相应增多(Na+- K+交换增多)。因而碳酸酐酶抑制药主要造成尿中HC03-、K+和水的排出增多。由于碳酸酐酶还参与集合管酸的分泌,因此集合管也是这类药物利尿的另一个次要部位。乙酰唑胺还抑制肾脏以外部位碳酸酐酶依赖的HC03-的转运。

  二、临床应用

  1.治疗青光眼

  2.急性高山病

  3.碱化尿液

  4.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第五节 渗透性利尿药

  甘露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

  1.脱水作用 静脉注射后,它不易从毛细血管渗入组织,故可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而产生组织脱水作用。

  2.利尿作用 静脉注射后,能迅速增加尿量和Na+、K+的排出,2~3小时后利尿作用达峰值。

  (二)临床应用

  1.脑水肿和背光眼 该药不易进入脑组织或眼前房等有屏障的特殊组织,静脉滴入高渗甘露醇溶液后,这些组织特别容易脱水。为多种原因(如脑瘤、颅脑外伤、缺氧等)引起的脑水肿的首选药。短期用于急性青光眼或术前使用以降低眼内压。

  2.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能在肾小管液中发生渗透效应,阻止水分再吸收,维持足够的尿流量,使肾小管内有害物质稀释,从而保护肾小管,使其免于坏死。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