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七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4-11
中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世界范围传播,危害大,全球携带者3.5亿,我国1.2亿,携带者10% , 25%~30%黄疸性肝炎,各年组均可发病,多种临床表现,并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
.传染源(血清传染性):①病人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活动期②携带者多无症状,HBsAg携带者更危险。
2.传播途径:①血行传播②母婴传播(垂直感染,经产道,哺乳)③其它接触传播(外分泌液,性途径 STD)。
3.致病机制
1).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
2).体液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免疫复合物:→HBsAg→抗HBs→血管炎→栓塞→TNF→肝坏死。
3).自身免疫病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 liver specific protein,LSP) ①CTL↑ ②Cytokin ↑。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 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IFN、MHC-I类分子.IL-2 )。
5).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PreC变异株. 不转译HBeAg)HBV与原发性肝癌
(1)HBsAg携带者发生肝癌率>无感染者(217倍)
(2)肝癌组织 检出50% 整合HBV DNA
(3)X区基因 HBxAg 激活癌基因
6)临床类型
潜伏期:60-180天,病毒潜伏期1-2W,临床潜伏期60-180天。
(1)隐性感染
(2)急性肝炎:①潜伏期;②前驱期1-2周,疲乏不适,低热,胃肠道症状,右腹部不适,疼痛,肝大;③黄疸期以上症状加重,但发热减退,黄疸(巩膜黄染、浓茶样尿),可持续1个月,转氨酶升高,肝功异常;④恢复期症状减退,肝功正常。
(3)重症肝炎:急性肝炎发展而来,急性肝坏死。
(4)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的持续性,一般在12个月。
(5)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进行性损害,或时好时坏,经常活动,可发展成坏死性肝硬化。
(6)携带者
7)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①HBV患者及携带者肝癌发生率比未感染人群高217倍②肝癌患者HBV感染标志比自然人群高③HBV-DNA与肝癌细胞DNA分子杂交(+)④土拨鼠试验:出生即感染肝炎病毒3年100%肝癌;未感染者无一只发生⑤HBxAg与肝癌发生有关。
三、微生物检查法
一)HBV抗原-抗体检测(两对半)及结果分析
1.HBsAg特异性感染标志
1)HBsAg(+):①急性乙肝(潜伏期、急性期)②HBV的慢性肝病、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③携带者。
2)HBsAg(-):①无HBV感染②窗口期:与抗HBs形成复合物。
2.抗HBc(IgM)HBV正在复制,其下降速度与预后有关。
3.HBeAgHBV在体内复制,有强传染性,转阴则表明复制停止。
4.抗Hbe机体获一定免疫力,但不具有中和作用,不代表复制停止。
5.抗HBs中和抗体:①患者已痊愈②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力(成功)。
二)血清HBV-DNA检测病毒存在和复制最可靠指标。
三)血清DNA聚合酶检测病毒正在复制。
四、防治原则
1.一般预防:切断传染源:①严格筛选献血员,输血环节②医源性:严格消毒病人,携带者的血液及分泌物。
2.免疫防治:①主动:乙肝疫苗(血源.基因工程.多肽.DNA)②被动:抗HBs IgG. 0.08mg/kg③治疗:抗病毒,保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