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口腔助理医师医学微生物学考点精选:肠杆菌科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9-01
中一、肠杆菌科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
二、在肠杆菌科中,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两者不发酵乳糖。肠道致病菌在SS培基上是无色菌落,非肠道致病菌在SS培基上是红色菌落。
三、肠杆菌科细菌最常见的变异是耐药性变异,观察动力实验最好的培养基是半固体培养基。
n 埃希菌属:
1. 生物学性状:
产酸并且产气,绝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IMViC 试验的结果为+ + - -
2. 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
(2)胃肠炎: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人类胃肠炎,与食入污染的食品和饮水有关。
i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ii.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iii.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5)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
3.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尿路感染尚需计数菌落量,每毫升≥10万才有诊断价值。
(2) 卫生细菌学以“大肠菌群数”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
(3)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非常普遍
n 志贺菌属:
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
1. 生物学性状:
(1)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无鞭毛
(2)在SS等培养基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
(3)志贺菌的抵抗力比其他肠道杆菌弱,且志贺菌的多重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2. 致病物质:
(1)内毒素:志贺菌所有菌株都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尤其对直肠括约肌痉挛最明显,因而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2)外毒素:A群志贺菌I型和II型能产生一种外毒素,成为志贺毒素。具有三种毒性。
3. 所致疾病: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症状是脓血黏液便,伴有里急后重、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n 沙门菌属:
1. 生物学性状:
(1)生化反应:不发酵乳糖或蔗糖。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发酵,除伤寒沙门菌不产气以外,其他沙门菌均产酸产气,硫化氢阴性或阳性,动力阳性。
(2)抗原构造:
i. 菌体抗原(O抗原):与O抗原(Igm)颗粒状凝集
ii. 鞭毛抗原(H抗原):与H抗原(IgG)絮状凝集,有第Ⅰ相和第Ⅱ相,第Ⅰ相特异性强
iii. 沙门菌的表面抗原主要是Vi抗原,新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原称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Vi抗原。Vi抗原存在于菌表面,有两个作用:①抗吞噬 ②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短暂低效价抗体伴随活菌一起存在,故可用于检出带菌者
2. 致病物质:侵袭力、内毒素(主要)、外毒素
3. 所致疾病:
i. 肠热症: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
ii. 胃肠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由摄入大量(>108)污染食品引起。
iii. 败血症
iv. 无症状带菌者(患肠热症后才会出现)
4. 免疫性:
病愈后免疫力较牢固,主要是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为辅,另外,胃肠炎的恢复与肠道局部生成SIgA有关。
2、血清学判断:
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1)肥达试验正常值 :O抗体效价(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 <1:80
H抗体效价(H凝集效价)<1:160
甲、乙、丙型H抗体(副伤寒沙门菌H凝集效价)< 1:80
只有当检测结果大于或等于上述相应数值时才有诊断价值
(2)O抗体:IgM,出现早,消失快,不易受非特异性Ag刺激产生。
H抗体: IgG,出现晚,消失慢,容易受非特异性Ag刺激产生。
(3)诊断意义:
O高 H高 肠热症可能性大
O低 H低 排除
O高 H低 早期或有交叉反应的其它沙门菌感染
O低 H高 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