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口腔助理医师医学微生物学考点精选:细菌的生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8-31
中一、细菌的营养物质: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自养型、异养型。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所有的自养菌都不治病。
三、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1. 营养物质
2. 氢离子浓度(pH):
多数细菌生长的pH范围是6.0 ~ 8.0;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 ~ 7.6
3. 温度:
(1)嗜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20℃
(2)嗜温菌:最适为20~40℃
(3)嗜热菌:最适为50~60℃
(4)多数病原菌最适37℃(属于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人的体温)
4. 气体
(1)专性需氧菌:如结核分枝杆菌
(2)专性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O2对其有害
(3)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
(4)微需氧菌:如空肠弯曲
CO2对细菌的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可满足需要。
5. 渗透压
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1. 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2.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但结核杆菌的生长速度很慢)
3. 根据生长曲线可以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其中对数期又称指数期,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比较典型,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五、细菌的代谢产物:
细菌对糖、蛋白质的分解能力的不同,因而代谢产物各异,利用生物化学方法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表示产酸产气 +表示产酸 —表示不反应)
1. 糖发酵试验 (初步鉴别肠道致病与非致病菌)
大肠埃希菌 伤寒沙门菌
葡萄糖 ⊕ +
乳 糖 ⊕ -
2. 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为IMViC试验。大肠杆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杆菌则为“--++”
六、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以及医学上的意义
1. 热原质(有害):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数是G-菌的脂多糖。
2. 毒素与侵袭性酶(有害):
内毒素:G-菌的脂多糖
外毒素:G+菌和少数G-菌产生的蛋白质
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侵袭性酶
3. 色素:某些细菌能够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色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
4. 抗生素(有益)
5. 细菌素(有益)
6. 维生素(有益)
七、培养基: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有鞭毛的细菌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动,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可以用来做动力实验。
八、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1.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2.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 防腐: 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4. 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无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九、物理消毒灭菌法:
n 热力灭菌法
1. 干热灭菌法
(1)焚烧:适用于病理性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用于不需要再利用的物品。
(2)烧灼: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
(3)干烤: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例如玻璃器皿、瓷器、玻璃注射器等的灭菌。
(4)红外线
2. 湿热灭菌法:
(1)巴氏消毒法:用于消毒牛乳、酒类:61.1~62.8℃ 30 min;71.7℃ 15~30s。
(2)高压蒸汽灭菌法:效果最好的灭菌方法,密闭蒸汽锅:1.05kg/cm2 (103.4 Pa) ,121.3℃ 15~20 min。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
l 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同一温度下,比干热灭菌法方法效果好。
原因: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 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时放出大量的潜热,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
n 辐射杀菌法
1. 紫外线 :紫外线灭菌法的原理是破坏细菌DNA,紫外线穿透力较弱,一般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2. 电离辐射
3. 微波
n 滤过除菌法
1. 滤菌器:液体除菌,但不能除去病毒和支原体,衣原体,L型细菌。
2. 空气除菌采用生物洁净技术
3. 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
n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十、化学消毒灭菌法(自学):
红汞,1%的硝酸银(新生儿滴眼)可预防新生儿眼结膜炎。
龙胆紫→化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