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8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牙周病学复习点:第二章第一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9-26

  第二章 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提要】

  本章介绍了牙周组织的正常组织学及生理学,侧重介绍牙周组织的临床解剖学标志和生理学特点,并增加了前牙美学区的牙周临床美学特点。这些解剖学标志和特点,对临床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牙龈

  一、正常牙龈的临床解剖

  牙龈(gingiva)分为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三部分。

  (一) 游离龈

  游离龈(free gingiva)又称边缘龈(marginal gingiva),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正常呈粉红色,菲薄而紧贴牙面。临床健康的牙龈龈沟的组织学深度平均为1.8mm。正常深度不超过3mm。

  (二)附着龈

  1.附着龈(attached gingival)与游离龈相连续,均为角化上皮,将附着龈与游离龈合称角化龈(keratinized gingiva)。两者分界在牙龈表面显示为微向牙面凹陷的凹痕(游离龈凹痕,free gingival groove)。

  2.附着龈缺乏黏膜下层,呈粉红色、坚韧、不能移动。

  3.40%的成人附着龈表面有橘皮样的点状凹陷,称为点彩(stippling)。点彩是功能强化或功能适应性改变的表现,它是健康牙龈的特征。

  4.附着龈的根方为牙槽黏膜,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称膜龈联合(mucogingival junction)。膜龈联合的位置在人的一生中基本是恒定的。牙槽黏膜的上皮无角化,上皮薄,无钉突,其下方的结缔组织较为疏松,且血管丰富,因而牙槽黏膜颜色深红,移动度大。

  5.附着龈的宽度是指从膜龈联合至正常龈沟底的距离。正常附着龈的宽度因人、因牙位而异,范围为1-9mm。前牙唇侧最宽(上颌3.5-4.5mm,下颌3.3-3.9),后牙区较窄。第一前磨牙的附着龈最窄(1.8-1.9mm)

  (三)龈乳头

  龈乳头(gingival papilla),亦称牙间乳头(interdental papilla),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根方的楔状隙(embrasure)中。其侧缘和顶缘由相邻牙的游离龈延续而成,中央部分为龈谷,由附着龈构成。每个牙的颊、舌侧龈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下,称为龈谷(gingival col)。该处上皮无角化、无钉突,对局部刺激物的顶抗力较低,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二、正常牙龈的组织学

  (一)牙龈上皮的结构与代谢特征

  按照形态和功能划分为,牙龈上皮分为3个区:口腔上皮、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

  1.口腔上皮(oral epithelium)

  覆盖于游离龈的顶端到外表面以及附着龈的表面,为角化或不全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其中以不全角化上皮多见。

  2.沟内上皮(sulcular epithelium)

  亦称为龈沟上皮,为牙龈沟的衬里上皮。沟内上皮从结合上皮的冠方伸延到游离龈的顶部,为薄的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沟内上皮有上皮钉突,但缺乏颗粒层和角化层,且常有许多细胞呈水样变性。

  3.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

  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为结合上皮。当牙完全萌出后,结合上皮应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处,它的冠端构成龈沟底。该上皮是靠基底板和半桥粒与釉质相附着。这种有机的附着结构亦称为上皮性附着(epithelial attachment)。结合上皮是人体唯一附着于无血管、无淋巴、表面不脱落的硬组织上的上皮组织。结合上皮的冠根方向长度约为0.25-1.35mm。

  光镜下,结合上皮由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构成;无角化层,也无上皮钉突。

  电镜下,结合上皮的细胞较口腔上皮细胞大,细胞间隙也较大,桥粒数目较少,细胞之间的联系较松弛。

  4.结合上皮的位置与牙的萌出

  人的一生中,牙不断地有主动和被动萌出,结合上皮的位置可以位于牙冠、釉牙骨质界或牙根上。这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牙萌出的阶段和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当牙初萌时,结合上皮附着于牙冠;牙完全萌出后,结合上皮的位置应在釉牙骨质界处。当牙龈发生退缩使牙根暴露或有牙周附着丧失时,结合上皮则位于牙根。

  5.生物学宽度

  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BW)指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约2mm的恒定距离。它包括结合上皮(宽约0.97mm)及结合上皮的根方和牙槽嵴顶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宽约1. 07mm)。如牙槽骨的沉积与牙的主动萌出相伴随。当牙主动萌出或用人工牵引使牙继续萌出时,牙槽嵴顶随之增高;当将牙压入牙槽窝时,牙槽嵴亦随之发生吸收;其结果是结合上皮附着水平与牙槽嵴的关系不变。

  6.龈牙结合部

  龈牙结合部( dento-gingival junction)是指牙龈组织藉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良好地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将结合上皮和牙龈纤维视为一个功能单位,称之为龈牙单位( dentogingival unit)。

  (二)牙龈上皮的更新与分化

  口腔上皮的更新时间分别为:牙龈上皮10-12天;腭、舌和颊部为5-6天;结合上皮为1-6天。更新的时间也其厚度有关。

  (三)牙龈的结缔组织

  牙龈组织是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没有黏膜下层。其结缔组织称为固有层,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乳头层邻接上皮,是位于上皮钉突之间的乳头突起;网状层与牙槽骨骨膜相邻。

  1.牙龈的胶原纤维

  ⑴龈牙纤维(dentogingi fibers,DGF)

  起自结合上皮根方的牙骨质,向游离龈的颊、舌和邻面方向呈扇形散开,终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

  (2)牙骨膜纤维(dentoperiosteal fibers,DPF)

  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在颊舌面,向根方走行,连接并融入牙槽骨骨膜的外侧,或终止于附着龈。

  (3)环行纤维(circular fibers,CF)

  位于游离龈和牙龈乳头的结缔组织中,呈环状围绕牙颈部。

  ⑷越隔纤维( transseptal fibers,TF)

  此组纤维仅见于牙邻面,起于龈牙纤维的根方牙骨质,呈水平方向越过牙槽间隔,止于邻牙相对应的部位。

  2.牙龈结缔组织的细胞成分

  在正常牙龈结缔组织中,细胞成分约占总体积的8%。而成纤维细胞约占细胞总体积的65%。该细胞合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以及无定形的细胞基质,如糖蛋白和糖胺多糖。成纤维细胞也参与调节胶原纤维的降解。牙龈结缔组织中的其他细胞有肥大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在临床上表现为健康的牙龈,其纤维结缔组织内也可见少量的炎症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数量相对较多,近龈沟底部还可见少量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按严格的临床标准去判断一个健康牙龈,则这些炎性细胞不应存在。

  3.牙龈结缔组织的基质

  结缔组织的基质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肥大细胞也产生一些基质,而有些基质成分直接来源于血液。

  结缔组织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质。构成基质的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其中多糖主要是透明质酸,其次是硫酸软骨素。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