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口腔助理医师考试《口腔粘膜病学》解析:第一章第四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01
中第四节 口腔粘膜临床病损特点
各种口腔粘膜病都有自己特别的临床病损,正确加以辨认,是诊断口腔粘膜病的第一步。
口腔粘膜病损的基本类型如下:
斑、丘疹、丘斑、疱、大疱、脓疱、溃疡、糜烂、结节、肿大、角化异常、萎缩、皲裂、假膜、脱屑、痂、坏死和坏疽等。
下面的讲述中逐一加以介绍。
斑(macule):
粘膜上较局限的颜色异常,大小不定,不高不厚,无硬结。颜色常较周围正常粘膜为深,可呈红色、红棕色或棕黑色。
丘疹(papule):
粘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至5大小。颜色呈灰白色或为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
丘斑 (patch):
是一种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白斑和癌可呈现丘斑形病损。
疱(vesicle):
粘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2至5不等。分上皮内疱和上皮下疱。破裂则形成糜烂或溃疡。
大疱(bulla):
是一种大的水疱型病损,直径5以上。大疱壁的厚薄,取决于大疱的部位是皮下还是皮内。大疱被膜的紧张或松弛度,取决于疱内液量多少。
脓疱(pustule):
也是一种疱性病损,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溃疡(ulcer):
是粘膜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表层脱落而凹陷。浅的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无瘢痕;深的病变波及粘膜下层,愈合后遗留瘢痕。
糜烂 (erosion):
是粘膜的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结节 (nodule):
是一种突起于口腔粘膜的实体病损,为结缔组织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等,形状不定,颜色粉紫 。
肿大(tumescence):
是一种从粘膜表面向外突出的实质性生长物,其大小、形状、颜色不等。按组织病理学可分为真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角化异常有三种情况:
①过度角化
②不全角化
③角化异常增殖
①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
上皮角化层异常增厚或角化层没有随代谢过程脱落。
②不全角化 (parakeratosis):
当粘膜上皮出现炎症或棘层水肿时常出现,在角化层中有未完全消失的,固缩的上皮细胞核。
③角化异常增殖 (dyskeratosis):
是上皮细胞异常发育,在棘层及基底层中发生角化。
萎缩 (atrophy):
上皮变薄发红,病变略凹陷,结缔组织丰富的血管分布清楚可见,特有的一些上皮结构消失,被一薄层上皮所取代。
皲裂 (rhagades):
粘膜表面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
假膜 (pseudomembrane):
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
脱屑(desquamation):
是上皮表层脱落成鳞屑或片状。发生鳞屑往往是由炎症引起
痂(crust):
在粘膜或皮肤表面,病损的渗出液变干而形成结痂。
坏死和坏疽(necrosis and gangrene):
局部组织发生病理性破坏死亡称为组织坏死,受腐败细菌作用而发生组织坏死称为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