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系统备考:第三章第四十六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24
中第四十六节 小儿腹泻
【诊断】
1.急性腹泻
(1)轻型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多有下列症状。
①胃肠道症状 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②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或精神委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2.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多发生在6~24个月大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粪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2)诺沃克病毒 性肠炎主要发病季节为秋季和春季,发病年龄为1~10岁。有发热、呼吸道症状。腹泻和呕吐轻重不等,粪便量中等,为稀便或水样便,伴有腹痛。病情重者体温较高,伴有乏力、头痛、肌肉痛等。粪便及外周血象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
(3)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发生在夏季。起病较急。轻症仅排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黏液,镜检无白细胞。伴有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多发于夏季。起病急,高热甚至可以发生热惊厥。腹泻频繁,粪便呈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粪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粪便培养可找到相应的致病菌。
(5)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排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粪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6)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多继发于使用抗生素后,病程与症状常与菌群失调的程度有关,有时继发于慢性疾病的基础上。
(7)真菌性肠炎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2岁以下婴儿多见。常并发于其他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时。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
【鉴别诊断】
1.粪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添加辅食后,排便逐渐转为正常。
(2)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
2.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应与细菌性痢疾、坏死性肠炎鉴别。
【进一步检查】
1.粪常规、血常规、血电解质、血气分析及肾功能检查。
2.粪便培养和药敏试验粪便培养是病因诊断的主要手段,药敏试验可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3.粪便中病毒抗原的检测有明确诊断,指导治疗的重要意义。
4.腹部X线平片和心电图检查。
【治疗原则】
1.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疗法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h(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①口服补液可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等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
②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3)药物治疗
①控制感染 水样便腹泻患者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选用抗生素治疗。
②可以选用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避免用止泻药。
2.慢性腹泻治疗因慢性腹泻病情较为复杂,必须采用综合治疗。
(1)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
(2)预防和治疗腕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营养治疗。
(4)药物治疗抗生素仅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患儿,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和肠黏膜保护剂。
(5)中医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