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9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病毒性肝炎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3-14

  2019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被列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1.概述

  2.流行特征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黄疸前传染性最强。

  3.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或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等。

  2)临床表现:①发热、乏力和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②皮肤、巩膜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者。

  3)实验室检查: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②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③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2)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3)诊断标准: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前者TBIL正常。

  (4)鉴别诊断:发病早期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关节炎等区别,同时需与其他型别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区别。

  4.疫情报告

  暴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周内,同一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病例。

  5.病例调查和处置

  (1)病例隔离治疗:确诊病例,最初2周进行肠道防范,但不必超过黄疸出现后1周。

  (2)随时消毒:对粪便等进行卫生处理。

  (3)接触者免疫:机构内暴发,可甲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群体性预防。

  (4)接触者和传染源调查

  6.预防

  (1)健康教育

  (2)安全饮用水

  (3)免疫预防:甲型肝炎疫苗、免疫球蛋白

  (4)食品卫生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1.概述

  2.流行特征

  传染源: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带毒者

  传播途径:经血传播为主,不洁注射,输入污染血液和血制品,使用未充分消毒医疗器械;长期密切接触(合用牙刷、胡须刀等);母婴传播

  3.诊断

  急性乙肝诊断

  (1)临床表现与急性甲肝类似。

  (2)HBsAg阳性。

  (3)有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4)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

  (5)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6)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诊断

  (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

  (3)慢性肝病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特点;

  (6)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乙肝肝硬化诊断

  (1)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

  (2)血清白蛋白降低,伴脾功能亢进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

  (3)腹部B超、CT或MRT等检查有肝硬化典型表现。

  (4)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慢性HBV携带者

  ①血清HBsAg阳性史6个月以上。

  ②1年内连续随访3次或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慢性肝炎的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等。

  ③HBsAg阳性,血清HBV DNA可检出。

  ④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血清HBV DNA未检出,余同前。

  4.疫情报告:同甲肝

  5.病例调查和处置

  (1)患者隔离与治疗

  (2)随时消毒

  (3)接触者免疫:当需要时,应在暴露后尽快给予HBIG和乙肝疫苗。

  (4)接触者和传染源调查:出现两个或以上病例与某共同传染源相关,要排查其余病例。

  (5)特异性治疗

  6.预防

  (1)免疫预防:常规婴儿免疫预防

  (2)所有注射器、针头及手指刺血针都要彻底消毒,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器械。

  (3)任何捐献血液都必须用敏感试验进行HBsAg检测。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1.概述

  2.流行特征

  传染源:急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

  传播途径: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共用注射器、未经严格消毒牙科器械、内镜、针刺等;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孔等。也可经性及母婴传播。

  3.诊断

  实验室检查

  ①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②血清抗-HCV阳性;

  ③血清HCVRNA阳性。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病程在6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2)可有轻度肝、脾肿大,少数伴低热或黄疸。

  (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肝肝硬化

  (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大和脾亢。

  (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4.疫情报告:同甲肝

  5.病例的治疗

  应用病毒唑和干扰素联合治疗。

  6. 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

  (1)严格筛选献血员:检测血清抗-HCV

  (2)经体液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医疗器具严格消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

  (3)性传播预防

  (4)母婴传播预防:对HCVRNA阳性孕妇,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

  7.监测

  四、戊型病毒性肝炎

  1.概述

  2.流行特征

  传染源: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共用注射器、未经严格消毒牙科器械、内镜、针刺等;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孔等。也可经性及母婴传播。

  3.诊断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75天内有不洁饮食(水)史,或有接触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史。

  临床表现:类似甲肝,黄疸较甲肝重,可表现为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

  实验室检测:

  血清学抗-HEV IgG和(或)抗-HEV IgM阳性; ALT明显升高,TBIL升高和(或)尿胆红素阳性;肝衰竭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至40%以下;

  4.疫情报告:同甲肝

  5.病例调查和处置

  (1)隔离:最初2周进行肠道防范措施。

  (2)随时消毒。

  (3)接触者和传染源调查:搜索未发现的病例。

  (4)暴发流行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播模式;确定高危人群。

  6.预防

  (1)健康教育

  (2)做好病人粪便处理和厕所防蝇措施。

  (3)对公共饮用水进行保护、净化和氯化消毒

  (4)及时收集和处理垃圾

  (5)食品安全措施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