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第九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29

  第九章 环境质量评价

  概述

  环境质量 是以健康为准绳的环境各要素的优劣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概念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和种类

  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 是:

  (1)较全面揭示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2)找出污染治理重点对象;

  (3)为制定环境综合防治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4)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5)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即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类型 根据评价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

  按评价因素可分为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和综合环境质量评价。

  按评价阶段分,则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简称"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按评价的区域分,可分为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水系环境质量评价、海域环境质量评价等。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三部分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污染源的调查评价

  污染源和污染物的评价是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第一步工作,其目的是筛选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以此作为该区域环境治理的重点对象。还可评价治理措施的效果。

  两种污染源的评价计算方法。

  "等标污染负荷" 计算方法,评价各污染源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计算式为:

  Pi  = mi/Ci

  式中:Pi为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mi为i污染物的排放量(kg/d);

  C为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采用国家规定的排放浓度标准(mg/l)。

  等标污染负荷的物理概念是: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等标污染负荷分担率最高的一种污染物,即为最主要的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分担率最高的工厂,即为该区域最主要的污染源。按分担率大小顺序排列各污染源和各污染物,即可列出环境污染治理应予考虑的优先顺序。

  排毒系数法 ,"排毒系数"是表示污染源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潜在危害程度的一种相对指标,它体现了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毒性。计算式为:

  Fi = mi/ di

  式中: Fi为i污染物的排毒系数;

  mi为i污染物的排放量(kg/d);

  di为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许多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呈现为慢性中毒,故计算排毒系数的评价标准可选用污染物慢性毒作用的阈剂量(或阈浓度):

  对废水di=i污染物的慢性毒作用阀剂量(mg/kg)x成人平均体重(55kg);

  对废气di=i污染物的慢性毒作用阈浓度(mg/m3)x成人每日呼吸空气量(l0m3/d)

  排毒系数可解释为:假设每日排放的i污染物数量长期内全部被人们吸入或摄入时,可引起呈现慢性中毒效应的人数。采用排毒系数同样可以计算总的排毒系数和区域内各污染源或各污染物的排毒系数占全区域总排毒系数的分担率,从而确定应列为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对象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最常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是数理统计法和环境质量指数法。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基本原理是选择一定数量的评价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后,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或转换成在综合加权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一)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基本要素

  1.监测数据 采用任何一种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都必须具备准确、足够而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这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资料。

  2.评价参数 即监测指标。实际工作中可选最常见、有代表性、常规监测的污染物项目作为评价参数。此外,针对评价区域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实际情况,增加某些污染物项目作为环境质量的评价参数。

  3.评价标准 通常采用环境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

  4.评价权重 在评价中需要对各评价参数或环境要素给予不同的权重以体现其在环境质量中的重要性。

  5.环境质量的分级 根据环境质量的数值及其对应的效应作质量等级划分,以此赋于每个环境质量数值的含义。

  (二)数理统计法

  大量监测数据蕴藏着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资料。数理统计方法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有代表性的统计值,然后对照卫生标准,作出环境质量评价。数理统计方法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方法,其得出的统计值可作为其他评价方法基础数据资料,因此,一般来讲其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数理统计方法得出的统计值可以反映各污染物的平均水平及其离散程度、超标倍数和频率、浓度的时空变化等。

  数理统计法是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方法,其得到的统计值可作为其他评价方法的基础资料。

  (三)环境质量指数法

  "环境质量指数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是将大量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得其代表值,以环境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把它们代入专门设计的计算式,换算成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的无量纲数值,这种数量指标就叫"环境质量指数",也称"环境污染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可分为单要素的环境质量指数和总环境质量指数两大类。单要素的环境质量指数,有大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水质指数(water quality index)、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等;它们或是由若干个用单独某一个污染物或参数反映环境质量的"分指数",或是用该要素若干污染物或参数按一定原理合并构成反映几个污染物共同存在下的"综合质量指数"。若干个单要素环境质量指数按一定原理综合成"总环境质量指数"用于评价这几个主要环境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总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指数法的特点 ,是能适应综合评价某个环境因素乃至几个环境因素的总环境质量的需要。此外,大量监测数据经过综合计算成几个环境质量指数后,可提纲挚领地表达环境质量,既综合概括,又简明扼要。环境质量指数可用于评价某地环境质量各年(或月、日)的变化情况,或比较环境治理前后环境质量的改变即考核治理效果,以及比较同时期各城市(或各监测点)的环境质量。它也适用于向管理部门和公众提供关于环境质量状况的信息。

  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有比值法和评分法两种。比值法是以Ci/Si的形式作为各污染物的分指数。评分法是将各污染物参数按其监测值大小定出评分,应用时根据污染物实测的数据就可求得其评分。从几个分指数可以构成一个综合质量指数,常用的方法有简单叠加、算术均数和加权平均等。

  一些较常见和有代表性的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兼顾最高分指数和平均分指数的环境质量指数 该类指数在计算大气综合质量时,不仅考虑平均分指数,而且适当兼顾最高分指数,因为当大气中某种污染物出现高浓度污染时,就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引起某方面的较大危害。

  这种大气质量指数的特点是除了简单、便于计算外,它适当兼顾了最高分指数的影响,且保持一定的含义:当各分指数都等于1时,I1等于1;当各分指数都等于2时,I1=等于2,余类推。根据大气质量指数I1的值,一般可将大气质量分为5级(表9-2)。

  污染超标指数 污染超标指数由若干个超标分指数综合而成。其超标分指数反映历次超标浓度总和的数量,并以末完成监测数据计划次数的相对比例作为权重。

  此类指数中有代表性的是大气污染超标指数(I2)。

  大气质量玫瑰图 将每个监测点的大气质量指数I1(见前述)和大气污染超标指数I2及它们的各分指数用作图方法标示,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全市大气质量的分布和各点差异状况。

  分段线性函数型质量指数 这类指数的各分指数与其实测浓度呈分段线性函数关系,指数的表示也以各分指数分别表示或选择最高的表示,并赋于其健康效应含义和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目前使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也是按照该原理建立的每天向社会上报告的空气质量指数。该指数所选用的参数为PM10、SO2、NO2、CO、O3,其中PM10、SO2、NO2为必测参数。指数的分级及浓度限值见表(9-4)。表9-4中各参数的浓度限值为:必测参数的日均值是日报报告周期内各小时浓度的平均值;CO、O3的小时均值是指日报报告周期内小时浓度最大值。

  APl各分指数(Ii)的计算方法是:将污染物的实测浓度代入分段线形方程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小数点后数值全部进位。取各种污染物污染分指数中的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该项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

  该空气污染指数所反映的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可能对健康的影响和建议采取的措施如表9-5所示。

  三、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关系的评价

  在环境健康效应评价中,国内外广泛应用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环境质量与人

  群健康效应的关系。近年来较多地采用危险度评定的方法对环境污染的健康影响作定性

  及定量的评价。

  (一)环境暴露评价

  选用环境质量资料要考虑代表性和适用性。必要时应补充进行专门的环境卫生监测,并且可同时监测可能有干扰的其他物质。如果是多途径暴露的污染物,可计算其总接触量(或日均摄入量),也可通过生物监测,如测定人体的血、发、尿、粪、呼出气等,了解其体内的暴露水平。

  (二)人群健康效应评价

  人群健康效应评价首先应选择好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为了保证人群资料的代表性、可比性和可靠性,对人群健康效应的测量应严格选定不同暴露水平的人群和对照人群,并保证随机和数量足够。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除暴露程度可有所差异外,其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应尽量相似,并考虑调查对象在当地的居住年限,排除吸烟和职业性暴露等混杂因素,并尽量防止统计分析中的偏差。有时还需选择特定人群(如敏感和高危险人群)进行调查,有利于发现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在调查中应尽可能地控制混杂及干扰因素。

  其次,人群健康效应指标可以采用居民中一般疾病以及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疾病构成比、死因构成比等资料。此外,还应探索在污染物低浓度长期作用下以及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下,对人群引起的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生理变化,以及可能呈现的疾病前期亚临床的健康效应指标。如有可能应尽量采用生物效应指标(生物标志物)。最后,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居民健康状况与环境质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利用人群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评价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是近20年来国内外逐步进入环境评价领域的一项工作。

  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的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健康损害评价(采用暴露人群流行病学分析、毒理学实验结果分析)、环境污染评价(包括环境污染物鉴定、污染物环境暴露水平评价和污染区域评价)、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污染与人群健康效应相关分析、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的特征分析、不确定性分析)。

  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方法包括现场初步调查,环境污染健康影响定性评价,环境污染健康影响定量评价。

  (三)健康经济损失评价

  在对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评价时除了评价其造成的直接健康效应外还常常评价其造成健康的经济损失,即由环境污染使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增加引起的个人和社会经济损失。通常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等的所有人力物力的价值。间接费用指永远失去的生产力价值包括早死导致的损失和因病丧失劳动力的损失。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拟建的工程项目在其施工和建成投产后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目的是为了防止或减轻拟建项目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建设地点的环境现况;方案实施后在建设施工期及建成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和土地利用、生态、噪声、人群健康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造成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及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卫生部门关心的重点问题,是拟建项目对周围环境质量引起的变化以及由此对人群健康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评价单位在完成各专题评价的基础上,应编写各专题报告并汇总成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下述基本内容:(1)拟建项目概况;(2)拟建项目周围地区的自然、

  社会、经济以及人群健康等状况;(3)拟建项目对周围地区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对人群

  健康的影响等;(4)防止或减轻拟建项目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影响的对策和措施;(5)评价

  结论和建议。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对拟建项目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应遵循的原理是在掌握拟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状况及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数学模式或采用类比方法来预测其建成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还需综合现有的环境质量状况,推测其建成后的变化。预测方法的精确性取决于对拟建项目各项基础资料、环境参数、现有环境质量的掌握程度和正确地采用预测模式。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要求可靠、经济、实用、简便。

  四、环境健康影响评价

  (一)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EHIA)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虽然并非所有工业建设项目都需进行环境健康影响评价,但对大、中型工业建设和水利工程等开发建设项目来讲,必须进行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的含义是:预测和评价由发展政策和拟建项目可能所产生的大气、地面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影响及其安全性。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程序

  1.环境参数(污染物)的初级影响评价。污染物的确定和影响范围的确定。

  2.环境参数(污染物)的二次影响评价。识别和确定环境污染物的二次影响。

  3.筛选和识别对健康有特殊意义的影响参数 应提供流行病学和毒理学有关证据。

  4.预测人群暴露于拟建项目的环境健康影响因素及范围 包括其暴露途径及可能的健康影响,这需要人口统计资料及暴露评价资料。用发病率和死亡率计算、预测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5.评价有害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和可接受性,并与拟建项目的有利因素比较。

  6.提出防止或减少有害因素影响的手段,如改变发展计划或改变选址。

  7.最终决定该拟建项目可否实施。

  (二)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综合考虑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对人群影响的范围、污染物的健康危害、污染物影响范围内人群可能的暴露情况、项目建成前人群健康状况等基础上预测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健康效应,并提出防止或减少有害因素的措施。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