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生理学》章节考点:第六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9-13
中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作用。大肠的主要功能有:①吸收肠内容物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②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③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储存粪便,以及将粪便排出体外。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1.大肠液的分泌:大肠液是由大肠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分泌的。大肠的分泌物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pH为8.3~8.4;其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2.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内有大量细菌,约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主要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体内含有能分解食物残渣的酶。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则称为腐败。大肠内的细菌能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1.大肠运动的形式:①袋状往返运动;②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③蠕动。
2.排便: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人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并同时上传到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当条件许可时,即可发生排便反射。此时,传出冲动沿盆神经下传,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阴部神经的冲动减少,使肛门外括约肌舒张,于是将粪便排出体外。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1.吸收的部位:小肠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原因:①吸收面积大;②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③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的物质;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3~8h。
2.小肠吸收的途径和机制
(1)途径:小肠内的水、电解质和食物水解产物的吸收,主要经跨细胞和细胞旁两种途径跨越肠上皮层进入细胞外间隙,然后再进入血液和淋巴。
(2)机制:小肠内的水、电解质和食物水解产物的吸收机制有多种,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二、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
1.水的吸收:水的吸收是被动的。
2.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属于主动转运。吸收Na+的原动力来自于肠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上的钠泵。
(2)铁的吸收:吸收铁有限,每日约lmg。铁的吸收与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铁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过程,吸收铁的主要部位是在小肠上部。
(3)钙的吸收:食物中的结合钙须转变成离子钙才能被吸收。酸性环境可以促进Ca2+的吸收,钙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转运过程。
3.糖的吸收:糖类一般须被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其中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则最慢。葡萄糖的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能量来自钠泵的活动,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4.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必须在肠道中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被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5.脂肪的吸收:长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在上皮细胞内质网,被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并与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再以出胞的方式进入细胞外组织间隙,然后扩散至淋巴管。中、短链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不进入淋巴管。
6.胆固醇的吸收:游离胆固醇通过形成混合微胶粒,在小肠上部被吸收。吸收后的胆固醇大部分在小肠上皮细胞中又重新被酯化,生成胆固醇酯,最后与载脂蛋白一起组成乳糜微粒由淋巴进入血液循环。
7.维生素的吸收:大部分在小肠上段被吸收,只有维生素B12是在回肠被吸收的。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索是通过依赖于Na+的同向转运体被吸收的。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与脂类消化产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