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生物化学》冲刺讲义:第七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7-18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膳食中的脂类主要为脂肪,此外还含少量磷脂、胆固醇等。脂类不溶于水,必须在小肠经胆汁中胆汁酸盐的作用,乳化并分散成细小的微团(micelles)后,才能被消化酶消化。胰液及胆汁均分泌入十二指肠,因此小肠上段是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胆汁酸盐是较强的乳化剂,能降低油与水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使脂肪及胆固醇酯等疏水的脂质乳化成细小微团,增加消化酶对脂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及类脂的消化及吸收。

  胰腺分泌入十二指肠中消化脂类的酶有胰脂酶(pancreatic lipase)、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胆固醇酯酶(cholesteryl esterase)及辅脂酶(colipase)。胰脂酶特异催化甘油三酯的1及3位酯键水解,生成2-甘油一酯(2-monoglyceride)及2分子脂酸。胰脂酶必须吸附在乳化脂肪微团的水油界面上,才能作用于微团内的甘油三酯。

  辅脂酶是胰脂酶对脂肪消化不可缺少的蛋白质辅因子。胰磷脂酶A2催化磷脂2位酯键水解,生成脂酸及溶血磷脂;胆固醇酯酶促进胆固醇酯水解生成游离胆固醇及脂酸。

  脂肪及类脂的消化产物包括甘油一酯、脂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可与胆汁酸盐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mixed micelles)。这种微团体积更小,极性更大,易于穿过小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为肠粘膜细胞吸收。

  脂类消化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中链脂酸(6~10C)及短链脂酸(2~4C)构成的甘油三酯,经胆汁酸盐乳化后即可被吸收。在肠粘膜细胞内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及甘油,通过门静脉进入血循环。长链脂酸(12~26C)及2-甘油一酯吸收入肠粘膜细胞后,在光面内质网脂酰CoA转移酶(acyl CoA transferase)的催化下,由ATP供给能量,2-甘油一酯加上2分子脂酰CoA,再合成甘油三酯。

  后者再与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B48、C、AI、AIV等以及磷脂、胆固醇结合成乳糜微粒,经淋巴进入血循环。在肠粘膜细胞中由甘油一酯合成脂肪的途径称为甘油一酯合成途径。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