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生物化学》冲刺讲义:第二章第六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7-01

  第六节 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

  变性是指在一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破坏,从而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包括结晶性能消失。蛋白质溶液粘度增加,呈色反应加强及易被消化水解等,尤其是溶解度降低和生物活性丧失的过程。

  蛋白质变性的机理是分子中非共价键断裂,使蛋白质分子从严密且有序的空间结构转变成杂乱松散、无序的空间结构,因此生物活性也必然丧失;同时由于蛋白质变性后,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到了分子的表面,因此其溶解度降低、容易沉淀析出。变性的蛋白质大多沉淀,但沉淀的蛋白质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并不是变性的。

  造成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化学条件有加热、紫外线、X射线和有机溶剂,如乙醇、尿素、胍和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蛋白质变性虽是能逆转的,因为此时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未遭到破坏,故若变性时间短、变性程度较轻。

  理论上在合适的条件下,变性蛋白质分子尚可重新卷曲形成天然空间结构,并恢复其生物活性,这即称为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但目前情况下大部分变性蛋白质均难以复性,尤其是加热变性的蛋白质更发生了凝固。蛋白质变性理论是由中国早年著名生化学家吴宪教授提出来的,至今仍被世界承认与延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谨防一些蛋白质制剂或蛋白质药物的变性失活,如免疫球蛋白、酶蛋白、疫苗蛋白和蛋白质激素药物等;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又要利用日光、紫外线、高压蒸汽、酒精和红汞等使细菌蛋白质变性失活,从而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要注意区别变性是由一些较剧烈的条件使蛋白质构象破坏、生物活性丧失的过程,它不同于别构中蛋白质构象的轻微改变,伴随着生物活性升高或降低的调节过程。

  蛋白质的别构(变构)作用(allosteric effect)

  蛋白质变性与变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一些相同点,都是在外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活性的改变,具体内容本书后面还将会对别构作用有不少介绍,因为别构作用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十分重要,尤其是别构酶的调节作用。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