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考点串讲:蛛网膜下腔出血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10-26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底囊性动脉瘤破裂,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其他病因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病、颅内肿瘤、血液病、溶栓或抗凝治疗后等。

  发病机制:当动脉瘤破裂,血液涌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梗阻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发生脑梗死及继发性脑缺血。

  临床表现

  起病前数天或数周有头痛、恶心症状,常在剧烈运动和活动中突然起病,剧烈头痛呈爆裂样发作,可放射至枕后或颈部,并伴喷射性呕吐;少数人有癫痫样发作和精神症状。

  体检脑膜刺激征明显。

  严重并发症

  再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CT:出现脑基底部脑池、脑沟及外侧裂的高密度影。

  脑脊液检查:起病12小时后呈特征性改变,为均匀血性,压力增高,离心后呈淡黄色。

  脑血管造影:急性期可能诱发再出血。还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其他:眼底检查;经颅多普勒(TCD);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及免疫学等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突发剧烈头痛伴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检查可见出血,尤其是玻璃体膜下出血;

  CT检查阳性,脑脊液均匀血性;

  有条件可选择DSA、MRA、CTA等脑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病因。

  鉴别诊断:与急性脑膜炎鉴别;与其他脑卒中的鉴别见前表。

  治疗

  一般处理:绝对卧床4~6周。避免用力;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再出血和迟发性脑梗死。

  降低颅压:常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因颅内血肿而病情加重者可采用减压术或脑室引流术。

  止血剂:常用氨基己酸及氨甲苯酸。

  防治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口服。

  手术治疗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