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临床助理医师医学心理学练习:心身疾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10-24
中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应激源作用于人体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同时,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导致激素水平升高,广泛影响体内各系统的功能。严重而持续的应激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失衡,以至于引发病理性改变。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①认识反应;②情绪反应;③行为反应;④自我防御反应。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①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②提高自身应对能力;③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④取得社会支持和安慰,利用各种有效的应对资源。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①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学改变。②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且与上述改变构成因果关系。③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和理化、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焦虑情绪反应和心理矛盾的压抑的抑制性敌意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病主要心理因素。高血压病人中,A型行为占63.6%,对照组占36.4%,有显著差异。
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A型行为的特点:争强好胜,雄心勃勃,积极工作,而又急躁易怒,即具有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对倾向等特征。相反悠然自得,容易满足,随遇而安,无时间紧迫感,不争强好胜属B型行为类型。
7、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A型行为的特点:争强好胜,雄心勃勃,积极工作,而又急躁易怒,即具有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对倾向等特征。
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心身疾病诊断要点包括:①确定躯体症状;②寻找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③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④关注疾病症状与心理应激反应的相似性。
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行为医学界认为“C型行为”与癌症的发生相关。研究显示,“C型行为”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现象。
1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1959年美国心脏病学家Friedman和Rosenman在对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A型行为类型”的人,认为这种行为类型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冠心病易患模式”。
1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应对是指个体面对应激源的威胁时,采取的各种行为和策略以适应环境的要求以缓解情绪的紧张。
1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首先,同一环境事件对某人可能有应激性,而对他人可能不具有应激性。大多数外部刺激不能绝对地被定义为具有应激性。个人的认知评价才使某一事件具有应激性。其次,同一个体在不同场景会把同一时间解释成具有应激性或不具有应激性。因为身体条件、情绪和动机等心理状态的不同而影响评价过程。事件本身是不具有应激性,只有当真的丧失和感到丧失或觉察并估价到一种威胁时才会变得具有应激性。由此提出了心理应激学说中的认知评价理论。
1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霍尔姆斯对经历了不同事件的人进行多年的追综观察,认为生活事件与10年内的重大健康变化有关。如果在一年中,LCU超过200单位,则发生疾病的概率增高,如果LCU超过300单位,第二年生病的可能性达70%。
1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应激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生活中遭遇突发事件时,由于紧急的情景刺激了有机体,就能使其激活水平很快改变,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在危险的境遇下独立地采取果断的决定,在瞬息变化的情况下作出迅速的反应,这些都是应激状态。应激可能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想变得清晰明确。人的个性特征在应激反应中起决定作用,迅速的判断力、意志自觉性、意志果断性、坚毅的精神、类似的行为经验,都是积极应激反应不可缺少的条件。
1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应激的概念最初由加拿大心理学家塞里于1936年首次提出,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拉扎卢斯于1968年提出了心理应激的概念,认为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环境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1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逃避应激源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一种行为反应。回避与逃避:回避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会出现,立即采取行动,避免与应激源的接触;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应激源后,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两种方式都是为了避免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所造成的心理和身体的伤害。
1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考虑敏感度没有影响到认识和判断,但表现得更为敏感。应激源性质会影响个体参应激的分析和判断。
1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应激的消极意义:
①频繁、强烈而突发过度的应激可造成机体唤醒障碍(唤醒不足或过度),耗损过度,适应能力减弱,使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障碍,作业能力受损,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引发事故和车祸。
②持久和慢性应激,使机体处于适应不良和易感状态,耗竭机体储备,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心身疾病,引发精神障碍,加重原有的躯体和精神疾病。
③应激引起适应不良,造成个体认知上的悲观预测,社会适应功能下降,出现行为障碍。
1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投射性测验:投射性测验与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关。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一事物的感知、联想或反应有时是由潜意识或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所决定的。测验的方法是把一些模糊的云雾状墨迹或无一定意义的图像或不完整的句子呈现给受试者,让受试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体验来解释、说明及联想,以诱导出受试者的经验,使他的人格特点能“投射”到这些测验材料上。包括:洛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2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心理评估是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同时心理评估还可对心理干预的效果作出判定。
2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2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①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学改变。
②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且与上述改变构成因果关系。
③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和理化、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2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①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学改变。
②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且与上述改变构成因果关系。
③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和理化、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2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原发性高血压是以慢性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导致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竭等并发症。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
2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心身统一的观点: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心身或者说精神与躯体是相辅相成的。本章开头出现的案例告诉我们,考虑一个人的问题,不仅要从躯体上,同时也要从心理上分析与观察。
二、B
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社会性应激源:生活事件、日常困扰、重大变故和文化冲突等。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环境性应激源: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心理性应激源:如挫折与心理冲突。挫折是由于各种障碍造成动机行为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而延搁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职业性应激源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常常由于人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而造成。当然,不良的作业环境、人际关系障碍、组织的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也是重要的应激源。
2、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外科心身疾病:全身性肌肉痛、书写痉挛、外伤性神经症、阳痿、类风湿关节炎。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内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症、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艾迪生病、副甲状腺功能亢进、副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糖尿病。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口腔科心身疾病:复发性慢性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特发性舌痛症等。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皮肤科心身疾病:神经性皮肤炎、皮肤瘙痒症、圆形脱发、多汗症、慢性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白化病。
3、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职业性应激源: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常常由于人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而造成。当然,不良的作业环境、人际关系障碍、组织的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也是重要的应激源。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心理性应激源:如挫折与心理冲突。挫折是由于各种障碍造成动机行为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而延搁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4、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情绪反应。应激时总是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这些情绪变化往往是心理挫折的结果。应激所致的情绪变化有两类:第一类为激动、愤怒、烦躁不安,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第二类为情绪消沉、失望、抑郁、沮丧,严重时会发生自杀行为。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应急的行为反应: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行为表现为或“战”或“逃”两种类型。“战”在人表现为接近应激源,分析现实,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逃”则是远离应激源的防御行为。此外,还有一种既不“战”也不“逃”的行为,称为退缩性反应,表现为顺从、依附和讨好,与保存实力和安全需要有关,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