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练习题(七)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10-10

  61. 下列关于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脊髓内含量很高,脑内含量很低 B. GABAA 受体是K+通道

  C. GABAB 受体是Cl−通道 D. 参与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的形成

  E. 促离子型受体能被士的宁阻断

  62. GABAB 受体激活后可

  A. 直接增加突触后膜的Na+电导

  B. 直接增加突触后膜的K+电导

  C. 通过G-蛋白介导增加后膜的Na+电导

  D. 通过G-蛋白介导增加后膜的K+电导

  E. 通过G-蛋白介导增加后膜的Cl−电导

  63. 甘氨酸

  A. 在脑内含量很高,而脊髓内含量很低

  B. 受体有促离子型和促代谢型受体两类

  C. 参与突触前和突触后抑制的形成

  D. 受体激活后可增加Cl−电导而产生IPSP

  E. 能与NMDA 受体结合而抑制其功能

  64. 甘氨酸受体的阻断剂是

  A. 4-羟基喹啉酸 B. 氯胺酮 C. 荷包牡丹碱

  D. 士的宁 E. 印防己毒素

  *65. 下列关于神经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 B. 储存于轴突末梢的小囊泡内

  C. 常与经典的神经递质共存 D. 作用于促离子型和促代谢型两类受体

  E. 释放后依靠末梢重摄取而被消除

  66. P 物质属于下列哪类递质?

  A. 速激肽 B.阿片肽 C. 下丘脑调节肽 D. 单胺类 E. 嘌呤类

  67. 前阿黑皮素原分子中所含的阿片肽序列是

  A. β-内啡肽 B.甲硫脑啡肽 C. 亮脑啡肽 D.强啡肽 E. 孤啡肽

  68. 下列关于下丘脑调节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主要调节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B. 仅存在于下丘脑的促垂体区

  C. 参与神经系统的感觉传入功能 D. 参与神经系统的传出功能

  E. 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智能活动

  69. 下列关于脑内CCK及其受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有CCK-4 和CCK-8 等递质 B. 有CCK-A 和CCK-B 两种受体

  C. CCK-4 仅作用于CCK-B 受体 D.CCK-8 仅作用于CCK-A 受体

  E. 脑内CCK 具有抑制摄食行为等功能

  70. 嘌呤类递质

  A. 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 B. 主要包括腺苷、ATP 和GTP

  C. 腺苷是中枢内一种抑制性调质 D. 受体均为G-蛋白耦联受体

  E. 第二信使有cAMP 和cGMP 两种

  71. 下列关于腺苷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包括促离子型和促代谢型受体两类

  B. A1受体激活后能增加IP3和DG 浓度

  C. A2A 受体激活后可增加cAMP 浓度

  D. A2B 受体激活后可降低cAMP 浓度

  E. A3 受体激活后可降低IP3 和DG 浓度

  72. 有关与ATP 结合的嘌呤能受体,正确的描述是

  A. P2Y 受体激活后cAMP 增加 B. P2U受体激活后cAMP 减少

  C. P2X 受体激活后IP3 和DG 增加 D. P2Z 受体激活后IP3 和DG 减少

  E. P2T 受体是离子通道,可被ADP 激活

  73. 一氧化氮发挥其递质传递作用是通过激活下列哪种物质引起的?

  A. 腺苷酸环化酶 B. 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 C. 磷酸二酯酶

  D. 酪氨酸激酶受体 E. 离子通道

  74. 在下列各种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中,能产生后发放效应的是

  A. 单线式联系 B. 辐散式联系 C. 聚合式联系

  D. 链锁式联系 E. 环式联系

  75. 局部回路神经元的

  A. 突起很不发达 B. 数量极少 C. 分布局限

  D. 进化程度低 E. 突触形式多样

  76. 下列关于局部神经元回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动物越高等,回路越不发达

  B. 由于轴突短或无轴突,因而突触数量少

  C. 由于回路无极性,所以突触种类多

  D. 所有突触都是化学性突触

  E. 仅能在局部起调节作用

  77. 下列关于中枢兴奋传播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双向传布 B.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C. 不衰减传递

  D. 兴奋节律不变 E. 不易疲劳

  78. 根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时间为

  A. 0.1~0.2 ms B. 0.3~0.5 m C. 0.7~1.0 ms

  D. 1.5~2.5 ms E. 3.0~5.0 ms

  79. 突触后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 进入突触前末梢Ca2+量减少 B. 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减少

  C. 抑制一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D. 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E. 突触后膜去极化程度减小

  80. 一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支,通过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

  A. 突触前抑制 B. 传入侧支性抑制 C. 回返性抑制

  D. 同步抑制 E. 去极化抑制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